李婷婷
摘 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課堂的參與度,才能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數學;參與;策略
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學生參與度高不高,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如果課堂氣氛好,學生的參與度高,說明學生的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高,那么,教學效果就一定會高,如果反過來,教師講課枯燥死板,生搬硬套,那么學生就會覺得課堂學習無聊,參與的興趣也就會越來越低,那么,教學效果肯定也不會好。因此,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課堂參與興趣
情境是引發學生興趣的最好方式,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件或者現象,創設一定的情境,利用他們熟悉的場景,來引起他們的注意,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其中,進而由好奇逐步轉向主動思考和研究。
例如,在教授“正弦定理”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利用視頻的手段,為大家播放一段春游的視頻片段,利用美麗的山水和便捷的觀光通道,來引起他們的注意,讓他們通過步行登山和乘坐纜車的對比中,感受登山的辛苦,以及纜車的便捷,進而提出我們要講授的問題:如果我們在兩山之間架一座索道,那么就需要知道兩山之間A、B點的實際距離,如果我們在兩山之間選擇一個固定點C,并通過儀器檢測出∠BAC=26°,在C點測得∠ACB=100°,那么如何通過這兩個數據測出兩點之間的距離?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他們紛紛化“山水畫”為幾何圖形,嘗試利用各種不同的手段,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有的在紙上畫出相似的三角形,希望通過相似性來解決;有的在三角形上畫出了AB邊上的高,希望利用輔助線來求解……這樣情境的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研究興趣,還提升了他們課堂的參與度,增強了教學效果,為他們將來學習這些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動手實踐,推進學生課堂參與體驗
學生參與是對知識認知過程的一種直觀性體驗,除了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在其中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概念的具體形成過程,為學生設計一些動手操作的過程,利用學生自身的感受,加強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在具體的做做、畫畫、想想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夠準確把握文章本質,加強他們在使用過程中的靈活性。
例如,在教授“立體幾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親自做模型的方式,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來認識立體幾何知識中面、線、點之間的關系。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一張紙來做面,利用鉛筆比作線,在具體的比一比和畫一畫中尋找和觀察面與面、面與線的關系,至于更復雜的立體幾何,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利用膠水和牙簽來制作相關的模型,并在實際的制作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研究和觀察各個邊、高以及棱之間的位置關系,進而判斷它們是否處在同一個平面,以及要畫出一個什么樣的輔助線才能讓相關的兩條線處在同一個平面之內。讓學生在相互對比和討論中,活躍自己的思維,將復雜的立體圖形變為實實在在的模型,進而讓學生能夠真正了解其中的位置關系,明白立體幾何中的精髓和思想。
三、靈活手段,拓展學習課堂參與途徑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充滿趣味的教學手段和輔助方式來進行教學,將枯燥單調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授“概率”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游戲教學法進行教學,如教師可以先拿出一種印有超市商品的圖片,接著將全部學生分為兩個小組,讓這兩個組的學生來輪流猜測它的價格,學生每次說的價格,教師都會給出“高了”或者“低了”的真實評價,看看最終哪個小組最先將所有的價格猜出來。由于這個游戲很有趣味性,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但是剛開始都沒有把握,都是盲目的去猜,以至于浪費很多的機會,但是在冷靜下來之后,他們慢慢學會了理性的思考,最終在同組學生討論和研究中逐步猜到了正確答案,進而學會了二分法。
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故事法,為學生講述數學原理背后的故事,或者利用展覽法,將學生新奇的想法、設計或者模型展示出來,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激發他們的“好勝心”,使他們能夠利用榜樣的力量激勵自己,進而達到他們想要取得的目標。
總而言之,要想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教師不但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增加他們的興趣,教師自身也要學習和進步,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和專業技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提升他們的數學成績。
參考文獻:
[1]唐洪秀.高中生數學課堂參與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2]周偉林.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策略研究:基于人教版高中數學教材[J].高中數理化,2012(1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