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斌
摘 要:高中數學的概念及理論比初中數學更深奧、學習難度加大,更考驗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解題技巧,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研式教學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而得到廣泛運用,它要求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注重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轉換與探究能力,切實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將高中數學與導研式教學方法相結合,符合數學學習的研究性與探索性,圍繞導研式教學的特點展開,并提出促進其開展的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高中數學;導研式教學;策略
導研式教學是指在教學中以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問題啟發、思路點播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啟發,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解決問題,總結技巧及經驗,收獲學習體驗。教師應重視導研式教學,并結合高中數學學科特點,發揮學生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及創新思維,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
一、創設情境
導研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引導,而引導的主體則是教師,教師通過引導來帶動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而如何有效地引導與啟發學生是教師應重點關注的問題,教師應意識到,適當的氛圍能夠促使學生緊跟教師教學思路,明白教師的“言外之意”。因此,教師在進行導研式教學時應通過創設簡單的情境讓學生融入課堂氛圍,教師可以采取圖片展示、舉例、提問的形式進行情境導入。例如,在進行“映射”的概念教學時,教師應通過提問來建立學生對于這一概念的第一印象。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去電影院看過電影嗎?你們去看電影時一定會發現每一張電影票所顯示的座位號都與該座位一一對應。不然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呢?”學生在教師的提問式引導中明白了映射的重要特征,即對應且唯一。在該情境創設中,教師抓住知識點的關鍵特征進行發散,建立情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深入的探究,對映射的概念也在自主探索與思考中不斷深入。
二、明確探究目標
導研式教學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只是起輔助作用。教師應在熟悉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有效輔助,因為學生在教學開始時并不清楚本章的知識結構與探索方向,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的探索與研究是無目的、無組織的。試想,一項起點都沒有定位的研究又有何意義呢?因此,教師在進行導研式教學時應首先讓學生明確探究目標,讓學生沿著探究路徑進行創新與探索,不要偏離目標路線。例如,教師在進行“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的教學中,學生要對不同的幾何體進行探究,教師應向學生規定探究的目標:了解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根據特征對其進行分類,建立空間概念。學生明確了探究目標,在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合理、有效的研究及思考,避免了學生忽略學習重點。
三、合作探究
導研式教學注重學生自主性,但不是要求學生不尋求幫助、封閉自我,相反,導研式教學鼓勵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進行深入研究。學生處于提升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其思考能力與思維角度難免存在限制,合作探究則為其提供了一個吸收他人想法、拓展自我思路的途徑。因此,教師應將導研式教學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在進行“利用斜二測法畫水平放置的多邊形”的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在小組中進行探究。教師在規定了教學目標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斜二測法的特點,并從合作操作中總結出步驟規范。此外,學生在進行這類操作性的題目時,難免因為粗心、基礎差而出現各種類型的錯誤。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互相檢查,避免可能出現的錯誤。學生在討論與交流中總結方法,吸取他人的正確觀點,完善自身不足。合作探究是目前教育所提倡鼓勵的,但在實際教學中要講究方法,注重引導,防止教學流于形式。
四、反思與總結
導研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有效探究,同時也讓學生從跌跌撞撞的摸索與成長中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在一次次的探究中清楚定位自身所長,了解自己的薄弱。教師應意識到學生成長的過程離不開反思與總結,高中數學知識點繁雜、理解難度大、解題步驟復雜,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索出一種有效的解題思路并經過計算、假設、驗證、交流得出結論,但最終往往因歷時過長、過程艱難而喪失了總結與反思的動力。探究的過程極考驗學生的耐力與恒心,學生已經在研究與思考中走過了九十九步,在進行最后一步至關重要的總結時卻含糊而過。不可否認的是,學習結果的反思與總結是學習心得與技能得到提煉的過程,學生只有靜下心來仔細剖析自己在每一步所走的彎路、計算的失誤,才能在遇到下一個同類型的題目時做到得心應手。因此,教師應反復提醒學生重視結果的反思與總結。
導研式教學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與鼓勵中研究與探索數學難點。學生經過探索與實踐,逐漸掌握了數學學習的技巧與方法,學會創新與思維轉換。教師應在進行導研式教學時做到幫助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時進行高效的合作交流,在反思與總結的過程中提升自我。
參考文獻:
[1]姜青青.導研式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新校園(中旬),2017(4):52.
[2]劉遠波.高中數學導研式教學研究與實踐[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17(2).
導研式教學是指在教學中以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問題啟發、思路點播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啟發,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解決問題,總結技巧及經驗,收獲學習體驗。教師應重視導研式教學,并結合高中數學學科特點,發揮學生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及創新思維,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
一、創設情境
導研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引導,而引導的主體則是教師,教師通過引導來帶動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而如何有效地引導與啟發學生是教師應重點關注的問題,教師應意識到,適當的氛圍能夠促使學生緊跟教師教學思路,明白教師的“言外之意”。因此,教師在進行導研式教學時應通過創設簡單的情境讓學生融入課堂氛圍,教師可以采取圖片展示、舉例、提問的形式進行情境導入。例如,在進行“映射”的概念教學時,教師應通過提問來建立學生對于這一概念的第一印象。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去電影院看過電影嗎?你們去看電影時一定會發現每一張電影票所顯示的座位號都與該座位一一對應。不然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呢?”學生在教師的提問式引導中明白了映射的重要特征,即對應且唯一。在該情境創設中,教師抓住知識點的關鍵特征進行發散,建立情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深入的探究,對映射的概念也在自主探索與思考中不斷深入。
二、明確探究目標
導研式教學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只是起輔助作用。教師應在熟悉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有效輔助,因為學生在教學開始時并不清楚本章的知識結構與探索方向,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的探索與研究是無目的、無組織的。試想,一項起點都沒有定位的研究又有何意義呢?因此,教師在進行導研式教學時應首先讓學生明確探究目標,讓學生沿著探究路徑進行創新與探索,不要偏離目標路線。例如,教師在進行“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的教學中,學生要對不同的幾何體進行探究,教師應向學生規定探究的目標:了解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根據特征對其進行分類,建立空間概念。學生明確了探究目標,在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合理、有效的研究及思考,避免了學生忽略學習重點。
三、合作探究
導研式教學注重學生自主性,但不是要求學生不尋求幫助、封閉自我,相反,導研式教學鼓勵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進行深入研究。學生處于提升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其思考能力與思維角度難免存在限制,合作探究則為其提供了一個吸收他人想法、拓展自我思路的途徑。因此,教師應將導研式教學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在進行“利用斜二測法畫水平放置的多邊形”的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在小組中進行探究。教師在規定了教學目標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斜二測法的特點,并從合作操作中總結出步驟規范。此外,學生在進行這類操作性的題目時,難免因為粗心、基礎差而出現各種類型的錯誤。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互相檢查,避免可能出現的錯誤。學生在討論與交流中總結方法,吸取他人的正確觀點,完善自身不足。合作探究是目前教育所提倡鼓勵的,但在實際教學中要講究方法,注重引導,防止教學流于形式。
四、反思與總結
導研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有效探究,同時也讓學生從跌跌撞撞的摸索與成長中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在一次次的探究中清楚定位自身所長,了解自己的薄弱。教師應意識到學生成長的過程離不開反思與總結,高中數學知識點繁雜、理解難度大、解題步驟復雜,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索出一種有效的解題思路并經過計算、假設、驗證、交流得出結論,但最終往往因歷時過長、過程艱難而喪失了總結與反思的動力。探究的過程極考驗學生的耐力與恒心,學生已經在研究與思考中走過了九十九步,在進行最后一步至關重要的總結時卻含糊而過。不可否認的是,學習結果的反思與總結是學習心得與技能得到提煉的過程,學生只有靜下心來仔細剖析自己在每一步所走的彎路、計算的失誤,才能在遇到下一個同類型的題目時做到得心應手。因此,教師應反復提醒學生重視結果的反思與總結。
導研式教學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與鼓勵中研究與探索數學難點。學生經過探索與實踐,逐漸掌握了數學學習的技巧與方法,學會創新與思維轉換。教師應在進行導研式教學時做到幫助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時進行高效的合作交流,在反思與總結的過程中提升自我。
參考文獻:
[1]姜青青.導研式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新校園(中旬),2017(4):52.
[2]劉遠波.高中數學導研式教學研究與實踐[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17(2).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