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兵
摘 要:在新課改全面實施和不斷深化的背景下,生活化教學受到教師的廣泛重視。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開展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學資源,將生活素材引入數學課堂,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中數學;數學教學;生活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客觀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要想學好數學,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然而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局限于課本,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學生學得慢,老師講得累,教學效果不理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結合生活開展教學,將生活素材引入數學課堂,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提高其學習自主性,從而優化高中數學教學效果。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發學生興趣
在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知識的拓展者。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學素材,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生活素材引入數學課堂。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數學課堂的實效性。例如,在教學“基本不等式”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設計一個問題情境:用30米長的籬笆圍一個長方形菜園,已知長寬之和為15,怎樣才能讓菜園的面積最大?最大面積是多少?這個生活化問題的實質是根據長方形的周長求解其面積的最大值。很多學生心中產生疑問:長方形的長、寬都不知道,如何求出面積呢?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思考問題:假設長為x,寬為y,根據已知得x+y=15,需計算xy的最大值。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今天要學習的基本不等式知識求解:,在熟悉的問題情境中,在疑問的驅使下學生會對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中。
二、結合生活實例,促進學生理解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實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教學效率。以“向量”的教學為例,雖然很多學生學習了向量概念、性質以及基本運算,但是面對實際問題時,往往還是一臉迷茫,總感覺向量知識很抽象,很難理解,更加不清楚向量有什么實用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結合向量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向量知識,體會到向量的實用性。如兩個人一起提重物時,為什么兩個作用力的夾角越小越省力?在做引體向上運動時,兩個手臂的夾角越小越省力。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向量知識來闡述其中的道理,首先可以將生活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假設兩個力分別為F1,F2,F1=F2,力的夾角為θ,根據向量的平行四邊形法則、三角形知識、力的平衡等知識可知F1=
根據以上式子可知,θ越大,2cos越小,F1越大,這樣一來,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向量知識,深刻地體會到向量知識的實用性。
三、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創造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教學應引起良好的情緒感覺。”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也更具創造性。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問題,結合生活實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要求學生查找學校所在地區的經緯度,并探究經緯度和日出日落之間的關系。這樣的生活問題具有較強的開放性,需要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收集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正確的周期性函數模型,并進行相關計算,驗證自己的結論。又如,為了摸清某個區域的松鼠繁殖狀況,用什么方法比較好?對于這樣的生活實際問題,學生一般都比較感興趣,因此會積極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在此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一些有創意的方法,如先捕捉100只松鼠做上標記,再放回去,經過一段時間后,再捕捉50只,看有標記的松鼠有多少只,由此估算出松鼠的總量。學生提出的想法比較新穎,充分運用了概率統計知識。因為兩次捕捉過程中,單個松鼠被捉到的概率是一樣的,這是一個頻率與概率問題,假設該區域總共有m只松鼠,假如第二次捉到4只有標記的松鼠,則可以這樣計算:根據,可得m=1250只。這種趣味性、挑戰性、開放性兼備的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可以有效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有助于培養其創造性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開展生活化教學,豐富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但并非所有數學知識的教學都必須結合生活,有些數學知識不適合開展生活化教學,如一元二次不等式、不定積分和定積分等知識。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靈活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從而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林睿.生活化高中數學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2012(8):34.
[2]錢紅健.讓生活促進高中數學教學質量[J].高中生學習(師者),2013(10):37.
[3]馬正清.如何結合生活進行高中數學教學[J].考試周刊,2016(98):4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