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達偉
【摘 要】本文針對高中化學課程比較深奧、學生難以理解的情況,論述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故事導入,以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知識的欲望,使深奧的化學知識淺顯易懂的方法,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達到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化學教學 故事課堂導入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B-0144-02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活動也是這樣。高中化學特點是信息量比較大,難度也比以前有所加深。高中化學教師如能夠設計精彩的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為一堂課的成功拉開了序幕。眾所周知,故事是一種制造懸念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的文學體裁,比較容易吸引讀者的興趣。為此,教師可以設計故事導入的課堂導入方式,通過懸念和波瀾起伏的情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去探知一節課的知識,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以化學家的故事設計課堂導入
化學是化學家在探索自然界化學關系中所形成的一門科學。教師在上課之初,對學生講述化學家探索自然界奧秘的故事,不僅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而且能讓學生獲得化學家執著追求真理的熏陶,達到知識教育與情感教育的互相統一。
如教師在講解“苯的結構”這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可以講述德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凱庫勒發現有機物——苯的結構故事來作為課堂導入。德國化學家凱庫勒,一直找不到“苯”結構的特征。有一天晚上,他坐馬車從實驗室回到家,可能是由于太疲勞,他在馬車上搖搖晃晃地睡著了。在睡夢之中,他發現眼前有著無數的氫原子和碳原子在飛動,并且不斷變換花樣。在氫原子與碳原子飛動的過程中,忽然間都變成了一條白蛇。這一條蛇不斷搖擺著和扭動著身子,然后自己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變為一個環。
當馬車夫把化學家凱庫斯拉到家的時候,叫醒他道:“先生,已經到你的家里了!”凱庫斯從睡夢中驚醒,揉著眼睛,發現眼前的原子不見了、白蛇也消失了、環也消失了,原來這是一個夢。夢醒之后的凱庫斯,頭腦非常清醒,立即想起了有機物苯的結構。于是,他立即跑到書房,迫不及待在用筆在紙上畫了一個首尾相接的環狀分子結構圖。之后,經過當時化學界論證,證明凱庫勒提出的有機物苯的環狀結構式,解決了當時有機化學一個很難突破的難題。
在這個課堂導入中,故事中的原子變成白蛇,白蛇頭咬尾巴,形成環形結構,新鮮的事例自然能激發學生聽故事的興趣。通過這樣的故事,讓學生理解有機物苯的結構這個知識點,激發學生學習一節課知識的興趣,并將科學家凱庫斯探索真理的精神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科學品質,達到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教學目標。
又比如在講述《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在課堂導入上可以講述維生素的故事。在幾百年前的歐洲大航海時代,船員在大海中航行的時候,只能吃面包和牛肉,很難吃上新鮮的水果和蔬菜。船上的船員因此患上了各種疾病,如手腳發軟、四肢無力等,但誰也難說出病因。有一次,當一艘船在荒島中停泊的時候,船員在島上吃到了紅紅綠綠的水果,這些病狀就消失了。之后,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船員的病癥,主要是由于缺少維生素造成,本節課就學習維生素的功能和結構。這樣,通過故事的課堂導入,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就有了學習興趣,教師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影視故事設計課堂導入
影視作品是一種令學生喜愛的文藝作品形式。影視作品通過聲音、圖畫和人物形象,用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主題思想。教師在化學課堂上,以影視作品作為導入方式,能集中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激發探究知識的欲望,從而有效達到教學目標。
如教學“硝酸的性質”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在新課導入中,可以講述 2012 年流行的電影大片《黃金大劫案》中的一個故事情節:電影的主人公為了阻止日本關東軍運送黃金去和協約國意大利進行軍火交易,運用王水把在金庫中保存的黃金全部溶解。這個電影故事情節的懸念感,自然能吸引學生興趣。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問:“為什么王水能把黃金給溶解掉,裝載王水的油罐車為什么不被溶解?”這樣,學生通過對電影情節的觀察和對本節課知識點進行分析,就明白了王水是由濃鹽酸和濃硝酸按照 3∶1 的比例混合成的。在運輸過程中,濃鹽酸和濃硝酸是分開放置的,沒有混合所以油罐車沒有被溶解。溶解黃金的王水是現配置的。然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去追問:“為什么王水溶解黃金的時候,很多人都捂住口鼻?”這時候,學生就會想到王水是不穩定的,濃硝酸和濃鹽酸互相混合所釋放的氯氣對人體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人是不能靠近的。這樣,學生也意識到這個電視故事情節的不正確性,沒有注意到氯氣對人體的傷害。通過這個故事情節導入,學生也對硝酸的性質感興趣了,激發了他們學習新一節課知識的欲望,有效達到了教學目標。
三、以化學應用故事設計課堂導入
化學知識既是一種理論知識,又是一種具有廣泛的應用性的知識。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看來,為了有效掌握知識,必須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了解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應用,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中,講述化學實際應用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學習化學知識真正的價值,能運用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達到教學目的。
如化學教師在講述金屬鈉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講有關金屬鈉的這樣一個故事。在廣州的珠江流域,曾經漂浮有六個“水雷”,這六個“水雷”就是六只滿裝金屬鈉的鐵皮桶,其中有三個鐵皮桶忽然發生爆炸。當人們把剩下三個鐵桶打撈上來,把鐵桶蓋打開時,有一股濃濃的白煙冒出。當人們與鐵桶內的物質發生接觸的時候,感覺有一種尖銳的疼痛。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猜猜,為什么會有白煙和疼痛的感覺呢?這一個懸念的故事,自然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借此說:“其中的原因,就在我們即將學習的本節課的知識中,想知道原因嗎?”這樣,教師使學生帶著好奇心學習這一節課的知識,通過學習知道這一切都是金屬鈉造成的,對金屬鈉的性質有了基本的了解。這樣,通過應用性質很強的故事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有效達到了教學目標。
四、以時政案例故事設計課堂導入
時政案例一般也是社會熱點,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教師以時政案例作為故事導入,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社會問題、分析社會現象,體現了理論與生活實踐的聯系的思想,以及化學知識的實用價值。
如教師在講述高中化學蛋白質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中,可以講述這樣一個新聞時政案例故事。在某一個地方有多名出生時候非常健康的嬰兒,吸食了某種奶粉后,這些嬰兒的身體卻變為非常瘦弱,四肢短小,腦袋卻變為特別大,當地人將這些嬰兒叫作“大頭娃娃”。沒多久,這些“大頭娃娃”有的就莫名其妙地死亡。這樣的懸念性故事,自然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答案的興趣。之后,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根據醫生檢測,這些“大頭娃娃”是喝了劣質奶粉造成。在劣質奶粉中的蛋白質含量非常低,大多數是 2%-3%,最低含量僅有 0.37%,比國家規定的標準還要低。由于嬰兒缺乏蛋白質,缺乏身體發育需要的各種營養,使得身體的造血功能出現了障礙,導致內臟功能衰竭和免疫力下降等病狀,嚴重的會死亡。通過時政案例的故事導入方式,使學生對蛋白質知識產生了學習興趣,也能使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有效達到教學目標。
總之,針對高中化學課程比較深奧,學生難以理解的特點,筆者提出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故事導入方式,通過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知識的欲望,使深奧的化學知識淺顯易懂,并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徐義海.化學課堂導入策略[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1(7)
[2]馮新平.淺談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有效“互動”[J].中學化學,20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