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龍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科書,傳統文化,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1-0040-08
(一)概念界定
要分析傳統文化與歷史教科書的關系,首先要明確“傳統文化”的概念。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傳統文化,本文所研究的對象是中國的歷史教科書,故而本文中的“傳統文化”指向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將這一個概念拆分成三個部分,即中國、傳統、文化。
所謂“中國”,一方面在地域上將這一概念加以限制,此文化是在中國發生、發展的文化,而不是其他國家、其他地區的文化;另一方面,明確了文化創造的主體,即在中國土地上世代生存的人們,也就是所謂的中華民族。各民族在中國的廣大地域創造了若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區域文化,這些文化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傳統”,是“傳”與“統”的結合。前者強調時間上的流傳與延續,后者反映空間上的集中與聚合。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傳統”最重要的內涵就是世代相傳、獨具特色。
“文化”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概念。一般來說,狹義的文化包括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社會意識形態等;廣義的文化則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指的就是從氏族社會晚期到中國近代前期,中華民族在以中國為主要的地域范圍內創造并且由后人不斷延續傳承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世代相傳、特色鮮明、博大精深,包括哲學、宗教、禮儀制度、文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等各方面內容。
(二)歷史回溯
中學歷史教育肩負著培養國家認同、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任務。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是世界各國教育界的共識。歷史學科的教學內容涵括了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與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密切聯系,深度契合。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學科自然而然地承載了更多的貫徹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
歷史教科書作為歷史教學的重要工具,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我們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教科書發展歷程時,就會發現傳統文化在歷史教科書中的表述和呈現,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有一個較為復雜的變遷過程。由于篇幅和材料所限,本文主要對中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傳統文化內容的變遷過程進行簡單的梳理。
早在1903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中,即指出歷史科要“略舉古來圣主賢君重大美善之事,俾知中國文化所由來及本朝列圣德政,以養國民忠愛之本源。尤當先講鄉土歷史,采本境內鄉賢名宦流寓諸名人之事跡,令人敬仰嘆慕,增長志氣者為之解說,以動其希賢慕善之心”。這表明在中國自編歷史教科書的起始階段,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從清朝末年到中華民國時期編寫的各套中國歷史教科書,基本都包含了相當分量的傳統文化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一時間還沒能抽出大批人力編寫統一的各科教科書。因此從過去解放區和國統區中遴選出一些較好的歷史教科書作為暫代課本。初中所用古代史課本是由新華書店于1949年在葉蠖生編寫的陜甘寧邊區中學歷史課本的基礎上,修訂出版的《初級中學歷史課本》(全一冊)。在這冊書中,文化史內容只用了寥寥幾課5000多字加以概括。這一時期的歷史教科書編寫仍處于探索過程之中,暫代課本并沒有真正將文化史作為獨立的內容加以重視,而只是將與政治緊密相關的一些文學、哲學方面的內容以批判的口吻簡略提到,對古代中國在天文、歷法、醫學等自然科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沒有介紹。
1952~1953年出版的由王賡序、王芝九編寫的《初級中學課本中國歷史》(三冊),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套初中歷史課本。在這套書中,文化史的地位有所提高,中國古代文化的相關內容被作為政治史的附庸,以單獨的章節進行了介紹。但這套書還很不成熟,如時段劃分不合理,缺少了秦漢時期的文化;在內容選擇上,偏重文學、思想方面的成就,科術、醫學、數學等方面的成就講的較少。
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開始編寫第一套自編教科書《初級中學課本中國歷史》(四冊)。在這套教科書中,傳統文化內容在篇幅上增加的不多,但在編排上有所調整,如將文化史中與政治、經濟緊密相關的內容在課文中穿插介紹;在史料選擇上增加了許多科技方面的知識,適當減少了文學、思想方面的知識,在整體結構上趨于全面、完善。編寫完這套教科書后,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在總結和討論教材編寫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時提出:文化史方面的內容,除了與政治、經濟有直接關聯的材料須穿插敘述外,可以集中在一個大的歷史階段后面,作為單獨的章節,保持其相對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這也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后編寫歷史教科書的重要原則和規范之一。
自1957年開始,受政治局勢的影響,中國中小學歷史教科書開始過分強調政治斗爭史、農民起義史,而忽略了經濟發展史、文化科技史等。196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寫了《十二年制學校初級中學課本中國歷史》(四冊)。在這套書中,傳統文化內容得到進一步強化,在第一、第二冊古代史部分的每個時段,都設置了專門的章節。可惜的是,從1964年開始,歷史課改為只在初中三年級開設一年,古今中外的歷史只有90課時的授課時間。這套新編的比較完善的教科書沒有來得及推廣就夭折了。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全國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及統編教科書,各地自編的教科書中文化史的內容很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也有很大偏差。
1977年開始,中國的教材建設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初中課本中國歷史》(試用本)(四冊),后來該套教科書經過修訂,于1981年更名為《初級中學課本中國歷史》(四冊)重新出版。這套教科書在傳統文化內容的編寫方面有很多革新:增加了一些以往教科書沒有涉及的文化成就,如班固與《漢書》、唐宋散文等,基本囊括了中國古代文化在各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糾正了過去教科書中的許多錯誤觀點,重新凸顯了孔子、莊子等思想家的歷史貢獻;增加了一些插圖,包括書前的彩色插圖和課文中的黑白插圖,再現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