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曉慶
摘 要:在新課程不斷深入改革發展的當下,小學階段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關鍵的,小學數學的學習不僅決定著學生未來的數學知識高度,還將對他們自身思維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利用游戲來進行課堂教學,堅持做到利用游戲導入,創建輕松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習態度這幾大關鍵方面,不斷加強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其養成善于思考和動手的能力,促進今后的成長與學習。
關鍵詞:游戲化;小學數學;教學應用
一、利用游戲導入
游戲導入的理念是數學知識有效獲得的一種顯著辦法。由于游戲導入的環節可以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一個相互交談的平臺,通過一定的時間為日后的應用做好準備。在小學階段,由于所學習的孩子年齡比較小,他們還認識不到問題最深層次的意思,但在熏陶中,已經把之后要學習的知識基礎印在孩子們的腦海中。
例如,通過折紙的游戲,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折疊后,之后留在正方形紙上的折痕顯示出許多幾何性質:平行、角度、軸對稱、中心對稱、全等、相似形、比例……同時折紙的過程也很有啟迪性:開始用一個正方形的紙張去折出一個立體。根據那些痕跡和留下的形狀,可以促使學生去探究圖形形成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圖形的變化,如一個正方體到平行四邊形或者其他圖形。
二、創建輕松氛圍
教師要用游戲在數學教學中為學生創建輕松的環境。處于小學的孩子的心理是對新事物好奇,更渴望突出,孩子們對于新的知識非常渴求,課本中的知識用一些彩色動畫去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但由于他們的年齡很小,這就會導致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過短,但是通過游戲引導孩子們去學習數學知識,可以更加方便地讓他們記住新知識,加強他們學習新知識的能力。相對于比較嚴苛的學習環境,輕松的學習環境更能讓孩子們融入學習中去。
例如,教師在進行“一億有多大”這一課知識的教學時,對于剛入學不久的孩子來說,一億這個數字是比較抽象的,了解起來比較難,因此,老師可以充分運用書上的圖畫引導,通過“去稱量”“去計數”“去排序”等實踐活動,讓孩子從各種角度去感受一億的大小,還能結合實際,用具體的物件來表示對一億有多大的感受,給孩子們創建一個輕松的氛圍和環境,讓學生始終被快樂的氣氛所熏陶、感染,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初步去了解一億的大小。
三、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要利用游戲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并激發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他們和大人相比來說,形象記憶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都是比較強的,并且孩子們善于去探究自己未知的知識點。所以,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充分地去運用他們的眼、耳、口、手、腦這五大器官,讓同學們能夠印象深刻地記憶學到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角的度量”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同學們先引入一個故事,在角王國里有很多各種各樣的角成員。某一天,角成員們在空地上玩耍做游戲,玩著玩著,其中的兩個角成員大吵了起來,它們都說自己比對方大。∠A說:“我的邊比較長,所以我的角度比你大。”∠B說:“邊長和角度有什么關系,我的開口大,所以應該是我的角度比你大。”這時候老師就可以問孩子們:這兩個角度到底哪一個說得是對的呢?大家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呢?所以,同學們就需要去用眼觀察、用量角器測量,以此來得出角的性質。
四、培養學習態度
教師要在游戲中培養學生的正確學習態度。在游戲引入的實踐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同學們養成探索和創造不同思維方式的習慣,還能夠讓同學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會使同學們受益終生。學習過程中導入游戲能夠有效地集中同學們的注意力,將其注意力和思維轉移到課堂上來,那么老師在講解新知識的過程中,就可以合理地運用游戲化的教學模式,在游戲中指導同學們獨自去探究問題,自主找到解答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學習“公頃和平方千米”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給同學們一些常見物品,讓同學們去填上合適的面積單位,比如說課桌的面積大約是24多少,1寸照片的面積大約是6多少,一間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多少,國家體育場“鳥巢”的占地面積大約是20多少,然后同學們觀看照片,接著去想象一下面積的大小,最后小組討論應填什么面積單位。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同學們學到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而且教師還可以利用課件做一些有錯誤的條形統計圖,讓同學們以玩游戲的形式去找不同,就比如說縱軸表示的刻度不合適,因此會導致條形統計圖不明顯,不能夠明確地計數,還有就是兩個計數條形緊挨在一起,中間沒有間隔,或者間隔不相等這樣的各種情況,讓同學們以找不同的游戲心態去學習到條形統計圖需要注意的問題,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讓同學們擺正學習心態的正確辦法。
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利用游戲化的方式,不斷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在玩耍中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白雙.小學數學游戲教學的內涵與價值[J].小學數學教育,2015(9).
[2]劉康佳.小學數學游戲化教育的實施方式[J].數學教育,2014(3).
編輯 溫雪蓮
姚玲
摘 要:在小學教育中,數學學科是其中重要的學科之一,其對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將會帶來積極的效果,促使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和培養,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水平。因此,必須加大對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視程度,采取有效的方式促使其教學質量得到顯著的提升。充分發揮游戲化教學的作用和優勢,將其科學的、合理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重要保障。基于此,對于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刻的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游戲化教學;小學數學;教學
一、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涵義及原則
(一)游戲化教學的具體涵義
游戲化教學的具體涵義是指,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采取游戲化的教學活動形式與學生產生互動,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獲取相應的知識,深刻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其所處的年齡階段決定了其對新鮮事物保持著非常強烈的好奇心,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設計相應的教學游戲,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采取游戲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提高了教學活動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二)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游戲化教學模式時,教師應該嚴格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第一,準確意識到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及其重要性。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所設計的游戲化教學模式要充分凸顯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可以參與到游戲化教學活動中。第二,實時監督。在實時游戲化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必須時刻謹記自身的監督職責,對于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行為要保持實時的監督,及時發現并解決學生面臨的困難和難題,提高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第三,游戲化教學模式要保持適時、適當以及適度這三條原則。游戲化教學模式要與教材內容緊密相結合,顯著發揮游戲化教學的作用,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分析
(一)以游戲的方式有效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
小學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繁雜性的特征,教學過程往往較為枯燥和單一。學生往往會對數學學習產生一定的畏難情緒,缺乏足夠的興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地引入能夠讓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小游戲,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因數與倍數”這一章節知識內容時,教師準備數量充足的牙簽,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通過擺放牙簽的方式來深刻掌握因數和倍數的關系。將數學知識點與游戲兩者相結合,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數學知識點的豐富性特征,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與當前新課程改革教學要求相吻合。
另一方面,教師在引入游戲的過程中,游戲的形式也非常重要。在選擇游戲過程中,教師要保證所選擇的游戲內容與學生的年齡特征保持一致性。例如,針對低年級學生,可以選擇節奏輕快、變化方式豐富多樣的游戲內容;針對高年級學生,則可以選擇故事情節較強的游戲內容。同時,要保證游戲內容與教材內容之間相結合,促使教學資源得到充分的運用。
(二)以游戲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查
教師可以引用游戲的形式幫助學生鞏固相應的知識點,這是對傳統考查方式的突破和創新。一般情況下,教師會選擇試卷測驗的方式進行,這種考查方式較為嚴肅,容易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負擔,僅僅只是以分數對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無法充分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將游戲引入到學生數學能力考查中,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學生的表現能力也將會得到顯著的提升。小學數學知識由于其自身知識特點,學生很難加深理解。因此,將游戲與教學相結合,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當教師在講授“單位換算”這部分知識點時,教學目標在于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時間、長度等單位之間的進率。在游戲中融入這部分知識點,讓學生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歸納總結,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掌握度,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游戲化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幫他們更好地接受知識的同時,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游戲化教學與傳統教學法相比較而言,其具有更大的優勢。一方面,教師可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在游戲過程中更好地理解相應的數學知識點。因此,教師在實時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挖掘游戲化教學的優勢,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建秀.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游戲化教學法探討[J].中國農村教育,2018(12):15-16.
[2]楊桂紅.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6):83-84.
[3]蘇驍靚.游戲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4):246-24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