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青
摘 要:合唱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學生藝術鑒賞能力、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充分重視合唱教學,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升合唱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探討了提升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可以有效地彌補當前在合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促進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工作的高效、順利開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合唱教學;審美能力;有效性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通過合唱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演唱能力。當前,許多教師還沒有對合唱教學給予充分的重視,采用的合唱教學方法也相對單一,學生也對此課程的學習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如此一來,容易影響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所以,為了可以更好地提高合唱教學的有效性,要實現對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本文結合筆者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與教學體會對此問題展開分析與研究。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使小學音樂課堂合作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升,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只有教師的能力較強、素質較高,才能夠引導學生對音樂產生熱愛之情,在此基礎上對合唱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找到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并且要合理地設計合唱教學。除此以外,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欣賞合唱歌曲的能力。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基礎較為薄弱,因此其在學習合唱過程中會遇到很大的困難[1],所以,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唱歌欣賞能力的培養,如此一來,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合唱具有的較強的表現力以及感染力,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指導學生掌握合唱技巧
合唱屬于一門集體表演的藝術,必須要獲得不同聲部彼此間的良好配合,促使各個聲部彼此間能夠達到統一協調,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完美地演唱整首歌曲。所以,為了提升合唱教學有效性,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合唱技巧與合唱方法,在此基礎上來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能夠在合唱過程中把握良好的呼吸節奏,掌握科學的基本的呼吸方法。除此以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把握科學、準確地控制氣息的方法與技巧,使得學生能夠科學地運用氣息。如果學生對氣息的控制方法存在錯誤,那么教師就要對其給予及時、有效的糾正。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參與更多節奏與音準的練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對不同聲部彼此間的靈活轉接與連貫,在此基礎上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
三、充分發揮器樂的作用
器樂在合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就要充分發揮器樂的作用,實現對合唱的輔助教學,如此一來,才可以使學生能夠在宏觀方面更加科學、準確地把握音高與音準。例如,學習二聲部的歌曲《送別》,教師引導學生分聲部參與演奏練習。在學生初步地了解不同聲部彼此間的音準與音高以后,再引導學生實現對不同聲部彼此間的合奏練習[2]。如此一來,練習會更加具有針對性、有步驟性,從而使得合唱教學更加有效。
四、科學調整學習的難度
在合唱過程中,通常都會存在多個不同的聲部,如果教師將所有同學進行分組,然后使其演唱不同的聲部,會導致學生在合唱過程中產生不同聲部間的串音現象。所以,在合唱教學中還要注重處理學生的聲部問題,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把不同的聲部改變成同度,對合唱的難度進行合理調整,幫助學生更加輕松、愉悅地參與到合唱學習中,使得合唱教學更加高效,使得各項教學活動得以順利的開展。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教學對學生創造能力、思維能力、鑒賞能力、領悟能力等都具有極大的培養價值。因此,為了提高小學音樂教學水平,教師要充分發揮合唱教學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升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合唱技巧、充分發揮器樂的作用、科學地調整學習的難度等,在此基礎上提高小學合唱教學的整體水平,進而全面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潔.聲樂律動,心隨我動:論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黃河之聲,2016(10):37.
[2]袁英.教學改革背景下的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研究[J].戲劇之家,2016(24):234.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