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德東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立足于多角度、多樣化形式展開教學,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尤其是初中化學課程的教學創新,通過情境預設問題展開教學完全符合新課程教學要求,對教學水平、教學效率的提升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調動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化學;情境預設;問題研究
化學作為初中教育教學重要學科,對學生知識視角的擴大、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初中化學知識內容較為抽象,學生想要完全掌握具有一定困難。而在教學中通過情境預設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幫助學生簡化理解,達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一、生活化情境創設,調動學習積極性
化學中一些知識內容源于生活現象,因此,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情境創設展開教學。初中生第一次接觸化學課程,對于學生而言就像走進了一個新的世界。在教學中,提及生活中的現象學生時常能夠產生共鳴,但是究其原因卻不知所以然。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解答迷惑,實現學以致用,有助于調動學生課堂參與性,集中注意力。
比如,在物質溶解教學中,教師可以與生活融合構建情境教學模式。在家中做湯的時候,為了讓湯的味道更加的鮮美,我們常常在湯里加一些食鹽、味精,而當我們喝湯時,這些食料完全不見了。食鹽、味精在水中看不見的過程,我們就說食鹽、味精在水中溶解了。隨后,教師拿出糖、鹽、燒杯、玻棒,比較、觀察食鹽和沙在水中的狀態,發現溶解特征。通過生活中的現象教學不僅能夠增加課堂氣氛,還能夠實現師生互動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二、化學實驗情境設定
化學知識的學習與教學時常需要通過實驗說明,進而延伸出化學概念、物質屬性等。在教學中,學生對化學實驗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化學實驗能夠將抽象的概念內容變得具象化,直觀、形象地顯示出來,降低學生理解難度,提高觀察力與操作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出于課堂時間、實驗安全性考慮,很多教師不會在課堂中展示化學實驗過程,完全憑借教師語言分析與講解,學生難以形成具象思維了解具體實驗過程與操作環節;同時,這種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無較大興趣。
新課程背景下,要求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打破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提升與興趣培養。所以,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實驗操作,使得學生了解化學物質屬性,提高課堂積極性。同時,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物質燃燒條件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實驗形式展開教學。經過實驗操作引導學生觀察燃燒需要具備的條件。通過問題式情境創設,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與操作能力。
三、矛盾因素內容情境創設
初中化學在教學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只有教師為學生奠定好化學基礎,讓學生對化學學習能夠保持一顆探索的心,學生才會在后續學習中更好地研究、探索,為今后學習奠定基礎。
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既簡單又矛盾的知識內容展開教學。根據學生已學知識內容進行情境創設,深化知識內容,降低理解難度。例如:Na(鈉)化學性質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整理金屬活動性,總結思考并觀察金屬活動規律,結合活動規律對Na(鈉)的性質展開設定。根據課本中的實驗內容設定問題環境,即:金屬鈉是否可以置換出硫酸銅中的銅?在課堂實驗中觀察到:金屬鈉與硫酸銅接觸后,會在水面發生明顯變化,體積逐漸減小,并產生絮狀物質,未生成金屬銅。通過該種實驗操作可以明顯看出:金屬鈉先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該種教學形式將化學結果清晰、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化學學習更具有趣味性。經過實踐證明,通過矛盾因素內容創設情境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發揮主體作用,加強記憶。
四、注意概念點,多樣化創設情境
化學概念作為該課程基礎與重要內容,學生容易混淆、出錯。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立足于多方面注重概念的講解,展開問題情境創設,尤其是相近化學概念的區分,使得學生掌握其根本不同與屬性,形成系統化的結構體系。
例如,當學生掌握有機化合物后,應了解存在的共同性與化學反應,才能清晰、完整地理解有機化學物質屬性。情境教學中,教師需要反復強調學生容易出錯、容易混淆的知識內容,增加記憶。此外,初中化學有著較強的探究性,還需要教師注重學生解答問題過程的引導,而非結果或結論。通過現有資源與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理性分析、小組探究,共同尋找到問題答案。該種教學模式相比于說教式教學,更有利于教學效率、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學反響較高。
此外,當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后也要注意知識的鞏固。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盡可能接近化學概念,培養學生多方面思考、發散思維并提升學習能力。同時,從學生完成作業情況也能夠看出學生學習狀態,為教師后續教學提供幫助。
總而言之,初中化學情境問題創設教師應立足于多方面、多樣化展開教學,注意學生思維的引導與學習興趣的激發,主動開展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探究活動,創新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教學質量、教學效率的提升,為社會培養更多化學人才。
參考文獻:
[1]邵康.初中化學課堂中創新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究[J].學周刊,2016(5).
[2]張彥芳.多媒體與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培訓,2016(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