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惠
摘 要:分析了新時期《道德與法治》的內涵,在研讀教材時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針對目前的政治教育進行了教學方式的創新,并且思考了如何運用好這套教材提高初中生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政治;教學創新;研讀思考
一、深挖《道德與法治》新教材
為了適應時代社會的發展,教育改革也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課程設置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不僅是為了通過教育改革來適應社會,也是為了通過教育改革制定出更加符合現今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個性思維的教育方式,也是為了培養出更符合時代要求的學生,在改革上不僅對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調整,對教材也有了一些改變。對小學初中的思想品德課程更名成了“道德與法治”,更加直接地指出了政治學習的道德、法治兩個方面的主要內容,避免了拖沓與沒有重點。對政治教材的改編,不僅更加符合現在學生學習的迫切要求,而且對要學習的政治內容講解得更加精確與透徹,是非常符合初中生精神世界的一部教材。
對初中生來說,尤其是七八年級的初中生,處在政治學習重要的基礎層面,政治素養的培養離不開一本合理的教材,因此《道德與法治》的出現,給現在初中生提供了一個學好政治的途徑。但是對于教師來說,教材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如果能夠研讀深思教材所蘊含的內容與知識,那么所制定的教育方案才更能展現出教材的內容,才能幫助學生理解消化知識點。因此現在的初中政治教師,尤其在對初一、初二的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時,應當深思這些學生該接受的是怎么樣的知識,該學習的是什么樣的道德,該理解的又是什么樣的法治,如何去研讀教材挖掘其內容才能應對這樣的教育改革,才能發揮其改革的威力。
二、研讀思考《道德與法治》創新教育方式
1.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
與以往的初中政治教材有些不同的是現在的《道德與法治》比較關注于道德的情感教育和法治思維的培養,因此,政治教師要考慮到合理運用教材的主要內容,不僅不能偏離主體思想,還要考慮到初一、初二的學生本身可能存在叛逆期,并且因為年紀小還有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動性的特點,因此不能固守傳統的教學方式。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意識,那么就要考慮實際情況,除了重視品德教育,還要著重于法治的教育,因為法治知識較為復雜晦澀,因此就不能一味地教授知識點,可以進行一些情景教學,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案例,創新課堂教育,進行一些互動交流小組討論等,不僅能夠生動化書本的知識,還能讓初中學生自己主動地去思考、去了解書本的內容,培養對法治的積極性,就容易繼續開展接下來的教學,也更容易讓學生了解法治的知識,知道法治的重要性。對于老生常談的道德教育也不能一味說教,對于較為活潑的初一、初二的學生想要自主培養很好的道德修養,就要求在教學時進行案例教學,以及范例反例的對比教學,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缺乏修養的行為。因此對于新教材,教師要學會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
2.緊貼生活培養道德素質,多角度講解滲透法治思想
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的“三觀”還沒有正式形成,在“三觀”的塑造過程中對他們的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很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道德素質的重要,因此情感的教育作用就很
突出。《道德與法治》這個教材并不是對以往傳統教材的修改與完善,而是對初中政治學習的知識內容框架的重組,原本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套內容更加全面、知識與資料更加完備的學習參考教材。這本教材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方面一直是通過生活里的案例來展現的,這也更利于學生去體會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教師在進行道德教學時,不僅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事例,還要舉出生活里的實力,為教材觀點提供有利的佐證,而且要以真實情感作為突破口,對現實中存在不良現象的初中生旁敲側擊,講授基本的道德知識。
法治知識是《道德與法治》教材里的另一大側重點,也是以往教材所匱乏的一點。法治教育本來對初中生就是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的,與道德教育一樣的是,法治教育也是通過課本里的案例來進行教學的。法治的嚴謹決定了學生對這樣死板晦澀的知識存在一定的抵觸性,要想能實實在在地滲透法治思想,那么就要增強課堂上法治教育的有效性,不急在一時,教師能在學生日常生活中滲透法治知識,隨時進行教育,通過一些探究案例、學習感悟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在平時生活中接觸法治節目,強化他們的法律意識,培養他們遵紀守法,從生活、學習中就能做到滲透法治思想。
《道德與法治》不僅是對初中政治教材的一大翻新,也是對初中生思想教育的一大改革,不僅涵蓋了對初中生的道德教育,還能強化初中生的法律法治意識。教師必須要合理使用好新教材,與時俱進開展教育,有效加強課堂效率,培養出有道德、有法治思維的中學生。
參考文獻:
[1]顧引新.小議情感教學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實踐[J].長三角(教育),2012(7).
[2]吳曉燕.淺談情感教學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