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春森
摘 要:對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首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從樹立創新的理念、探索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的學習方式、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四個方面著手來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關鍵詞:中學教學;創造性思維;創新精神
在當下,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而以往的傳統教學則是老師在課堂上的滿堂灌,直接將數學的解題方法和各種數學定理、規律教給學生,這樣無形中就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沒有自己的思考空間,長此以往,學生就成為考試的機器。因此,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并提高他們的創新精神,是每一個中學數學教師要完成的首要任務。下面結合自己的中學數學經驗,探討一下中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對策。
一、樹立創新的理念
所謂創新,就是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異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知識或物質去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并能獲得有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包括提出新的解決方法,進行發明創造、變革等方面。
作為中學數學教師,應該要根據數學的規律特點和班里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幫助學生樹立創新的理念。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一般是以問題為導向,因為問題是引發學生思維和實踐的關鍵因素。例如用學生已知的算法或定理去解決一道數學題。通過創設情境來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而樹立創新理念。教師要做好創新意識的引路人。
二、探索創新性的教學方法
中國學生和國外的學生相比,學習刻苦并且成績好,屢屢在國際上拿大獎。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如教育體制的限制、教材還有教法陳舊導致中學生的創新精神不足。因此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關鍵在于教師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緊密圍繞教材內容和教材大綱,把課堂教學設置成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這些教學中,如果遇到困難,也是對學生的考驗,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如在講“概率”那一節課時,設計一個轉盤,讓學生通過體驗指針停留在轉盤的不同位置來感受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此外,鼓勵學生提出質疑,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新的問題就是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問題,這就需要創造性的思維。學生能提出問題,就說明已經具備了創新思維。這就需要老師針對質疑進行答疑解惑,并對學生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前提。
三、培養創新的學習方式
由于創造性思維是種突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以直觀和想象為基礎進行的思維活動。為了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要在學習方式上靈活地采用探究性、研究性和合作式的學習方式,營造全新的學習氛圍。首先,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包括問題情境、實踐體驗和交流總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研究,并與同學或者老師進行協作討論后,得出規范正確的結論。其次是研究性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學生進行研究,更多的應該成為組織者、幫助者的角色。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索和發現,對問題的分析和判斷,增強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最后是合作式的學習,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進行互助性學習。在彼此合作中,大家積極參與,使學習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滿了樂趣。所以學習方式會很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
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過去的師生關系中,教師作為絕對的領導者,而學生則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很不利于學生進行創新性的活動。必須建立新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愛好和個性發展,以寬容、友善、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體,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要讓學生經常體驗創新成功的快樂,從而保持創新的興趣。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發言有誤,也要鼓勵學生不能灰心,要讓學生明白,沒有質疑,就沒有創新,更談不上創造。
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有時會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他的課,這對創新精神的培養十分有益。此外,現今的網絡技術迅速發展,很多資源已實現共享,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QQ、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可使師生跨越時空限制互相交流,也增進了解。在教學中,教師也要多引導學生觸類旁通、活學活用、舉一反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獲取一些解決問題的經驗。
總之,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是時代的需要,基礎教育要改善中學生創新精神的現狀,就需要教師不斷進行探索和嘗試,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來引導和促進中學生進行創新性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韓向.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0(6):5.
[2]王曉龍.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33):247.
[3]馬曉丹,李化樹.教育與發展:論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菏澤學院學報,2013,35(1):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