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萍
摘 要: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催生了翻轉課堂。在翻轉課堂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存在著種種優勢。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顯論述一些翻轉課堂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勢。
關鍵詞:翻轉課堂;小學數學;教學優勢
翻轉課堂,是教育與信息技術完美結合的產物。翻轉課堂,顧名思義,是對傳統課堂的一種翻轉、一種顛覆。在傳統課堂中,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在翻轉課堂中,課前可以學習,課后也可以學習,課堂則成為了突破難點、復習鞏固的場所。教師、教室、學生是傳統課堂中不可或缺的三要素,而在翻轉課堂中,學生可以利用電腦終端或移動終端自主學習,可以在家里,可以在其他場所,而不一定非要在教室。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加劇,翻轉課堂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微課,猶如翻轉課堂的孿生姊妹,是翻轉課堂必不可少的一個推手。微課,簡單來講,就是用時短、內容少、講解精的一種流媒體課程。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顯論述一些翻轉課堂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勢。
一、延伸課堂教學,利于難點突破
在翻轉課堂背景下,課堂教學的邊際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40分鐘的時間。課堂教學的邊際會得到無限延伸。那么,在翻轉課堂背景下,課堂教學的邊際是如何延伸的呢?
微課是翻轉課堂背景下延伸課堂邊際的一個有力推手。教師可以在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精心設計形形色色的微課。然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這些微課分享在各種網絡空間之中,學生就可以隨時隨地在線或下載學習了。如此一來,課堂的邊際自然會得到無限延伸。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圍繞本節課的基本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需要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結合本班學生口算能力總體較差的現狀精心設計了一節微課。然后,筆者將這節微課及時地分享在了班級微信群中。讓學生掌握需要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本就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學生利用這節微課在課前學習,不僅延伸了課堂教學,還為課堂突破教學難點創造了機會。
教師以微課為推手,延伸了小學數學課堂的邊際,為突破課堂教學的難點創造了更多的機會,提供了更充足的時間,課堂教學難點的突破也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二、促進個性學習,利于分層教學
常言道,十個指頭,有長有短。個體在認知能力以及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學生接受新知識相對慢一些,但一旦接受就很難忘記;有些學生雖然接受新知識比較快,但是如果不及時鞏固,又會很快忘記。鑒于個體存在的現實差異,教師必須要采取分層教學,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適當的發展。翻轉課堂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有利于教師實施分層教學。
例如,筆者會通過檢查考試等各種有效的途徑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筆者會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針對不同層次學習小組的學習現狀,筆者會制作一些內容不同、側重點不同的微課以方便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
由此可見,翻轉課堂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推動教師富有成效地實施分層教學。
三、提升家教效果,利于家校共育
在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然而,在以往,由于受到學生家長知識水平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致使家庭教育的效果參差不齊。特別是一些知識水平較低的家長,在輔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更是顯得力不從心。翻轉課堂的應用可以為這些在輔導學生時顯得力不從心的家長提供強有力的幫助。這些家長只需要為學生創造利用翻轉課堂學習的條件即可。
比如,一些輔導學生有困難的家長可以在教師制作的微課的幫助下,創新地對學生進行輔導。如此一來,這部分家長輔導學生的效果就會得到明顯的提升。
翻轉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著實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家校共育。
綜上所述,在翻轉課堂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存在著諸多優勢,翻轉課堂可以有效延伸小學數學課堂,有利于突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難點;翻轉課堂可以切實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有利于幫助教師順利實施分層教學;翻轉課堂可以大幅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有利于家校共育工作的全面實施。
當然,翻轉課堂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勢遠不止這些,如翻轉課堂可以顯著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翻轉課堂有利于教師扎實開展培優轉差工作等。另外,凡事都有兩面性,翻轉課堂也不例外。翻轉課堂也存在著一些弊端,諸如會為學生利用電腦或手機等終端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創造機會等。
總而言之,教師要立足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著眼學生實際學情,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運用水平,揚長避短,將翻轉課堂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大幅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建龍.翻轉課堂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西藏教育,2015(5):12-13.
[2]趙夢.基于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7(64):98.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