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霞
摘 要: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注重建模能力的培養,通過建立適當的數學模型,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從影響初中生建模能力的因素入手,結合具體案例提出培養數學建模能力的一些對策。
關鍵詞:初中數學;建模能力;能力缺失;因素與對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素質的培養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就數學學科而言,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由六大部分組成,其中,數學建模素養就是六大素養之一.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是初中數學學科教學的重點,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靈活地運用數學模型解決數學問題,注重知識和應用的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應用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創造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知識技能的理解上,更好地培養數學建模能力,實現新課改的培養要求.本文對初中生數學建模能力缺失的因素進行簡要分析,并探究了一些培養初中生數學建模能力的對策.
一、數學建模能力缺失的因素
1.畏難情緒導致心理障礙
小學階段,數學主要是學習加減乘除的運算,只要細心,學生單科的得分率一般保持在90%及以上.在四年級以后由于理解能力較弱,導致應用題的得分不高,數學成績下滑.由于應用題的得分率較低,經過多次嘗試失敗后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以后只要看到應用題就當做難題,對解題沒有信心.這種不良的情緒體驗長期積累定會影響初中生建模能力的提高.
2.沒有養成好的思維習慣,產生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就是人思維的慣性,是一種帶有傾向性的心理活動或狀態.在環境不變的情境下,思維定勢能幫助學生快速解決一些問題,但條件發生改變就會阻礙問題的解決.初中的應用題解題背景會更加復雜,一般需要梳理解題思路,很難直接套用某種公式直接得到答案,需要找到題中的等量關系,合理設元,然后建立方程或方程組解題。小學數學的解題思維已經不適用于初中了,小學養成的思維定勢阻礙建模思想的發展.
3.難以發現隱含信息,無法找到等量關系
應用題的解題背景比較復雜,一些關鍵信息隱含在條件里,學生很難找到關鍵的等量信息.對實際問題的數學化處理是數學建模的內涵,學生缺乏從實際問題中尋找符合實際情況的等量關系,有些題目還要考慮實際意義,如輪胎的數量必須為正整數,衣服的數量必須為正整數等.
4.不能靈活設未知數
初中學生的思維還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型期,對設未知數的理解不深刻,習慣于求什么就設什么,即直接設元.簡單的問題可以解決,但對復雜一點的問題,很難通過直接設元來表達關系式,要么就是找到的關系式很復雜,導致很難用建模思想來解決實際問題.
5.生活經驗缺乏,限制理解能力
初中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識,對數學問題中的名詞不能正確理解,甚至出現讀不懂題,導致解題失誤.如翻兩番、單循環賽、利潤率、毛利潤、采光影響、方向角等,由于對這些概念不是很清楚,從而影響了學生對數學建模問題的處理.
二、初中生數學建模能力培養對策
1.從教材出發,構建系統知識,培養建模思想
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學習大量的數學知識、理論和思想.日常教學中涉及的大量概念、公式、定理都是從實際生活中抽象來的,對建模能力的培養起基礎作用.數學思想是對數學知識的高度概括,使學生能站在較高的學習層面,整體把握知識脈絡,對知識體系進行構建.忽視數學思想貫穿的數學教學只能是破題解題的教學,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也違背了現代教學培養人才的目標.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基礎的培養,應該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數學建模思想,進而提高建模能力.教師需要對教材有整體的把握,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幫助學生進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對知識的全面把握,最終熟練應用.在初中階段學生經常會接觸到一些數學模型,如方程模型、幾何模型、函數模型、不等式(組)模型等.在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層層遞進、螺旋上升”原則,將學生從應用題的困難中拯救出來.
浙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例題(2)就是行程模型中的追及問題:A、B兩地相距60千米,甲、乙兩人同時從A、B兩地騎自行車出發,相向而行.甲每小時比乙多行2千米,經過2小時相遇.問甲、乙兩人的速度分別是多少?老師可以結合圖形,分析問題中的速度、時間、路程的條件,指導學生抓住等量關系就是甲、乙的行程之和等于60,然后利用這個數量關系進行轉化,進而抽象出方程模型,并通過學習過的解方程的方法進行具體運算.還可以引導學生對這道例題進行變式訓練,如:A、B兩地相距60千米,甲、乙兩人分別同時從A、B兩地騎自行車出發,同向而行.甲每小時行駛的路程是乙每小時行駛路程的3倍多2千米,經過2小時甲追上乙.問甲、乙兩人的速度分別是多少?也可以讓學生參與設計該題變式.通過這種變式訓練,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避免學生陷于茫茫題海,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科書中有大量的探究和實例素材,這都是老師可以借助的教學材料.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可以對素材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更好地進行知識的應用,進而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精選核心模型、例題,在教學中滲透建模思想
初中階段的建模應用一般保持在簡單應用和一般復雜應用階段,這就給老師的教學帶來便利,以教材為基石,從典型的案例著手,讓學生掌握初步的建模方法,在學生知識逐漸豐富的過程中,核心模型的應用會更加熟練,并且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有計劃地參與建模.如,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第一課時例題(1),某花圃用花盆培育某種花苗,經過試驗發現每盆的盈利與每盆的株數構成一定的關系.每盆植入3株時,平均單株盈利3元;以同樣的栽培條件,若每盆增加1株,平均單株盈利就減少0.5元.要使每盆的盈利達到10元,則每盆應植多少株?
分析:本題有關盈利問題,難度較大,學生難以入手,筆者建議設置有梯度的問題串,從學生的解題最近發展區入手,提升學生建模思想.
鋪墊1:若每盆增加1株,此時每盆花苗有(3+ )株,平均單株盈利為(3-0.5× )元.
鋪墊2:若每盆增加2株,此時每盆花苗有(3+ )株,平均單株盈利為(3-0.5× )元.
鋪墊3:若每盆增加x株,此時每盆花苗有(3+ )株,平均單株盈利為(3-0.5× )元.
鋪墊4:每盆盈利=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可以較容易解決本題.對這道題分成有梯度的設計體現了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對較難的題目進行有效處理,化難為簡,逐步完善學生的建模意識.
數學課堂中單憑口頭的講授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利于學生建模思想的培養,因此老師可以利用一些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活動中培養建模意識,開放思維.浙教版教材提供給老師活動選擇的空間很大,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初中生的思維特點,進行一些趣味小活動.如,在學習浙教版九年級上第二章“事件的可能性”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來玩“摸球”游戲.老師事先準備一個不透明的箱子,放入1個白球和2個紅球,它們除顏色外其余都相同.讓學生隨機摸出一個球,并針對摸出球的顏色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摸出白球或紅球的概率.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探討,并鼓勵學生以本道題為背景設計公平與不公平的游戲模型.這樣的課堂小活動可以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而促進問題的解決.
另外,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建立數學建模小組,各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模型進行探究,保證各小組成員積極參與,指導學生通過集體討論,對本組的建模專題展開資料搜集、查詢,進而深入地分析研究,不斷加深學生對建模思想的理解,掌握建模的步驟和方法,并通過問題的解決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此外,鼓勵不同小組之間展開小組競賽,小組成員的競爭意識會促進成長學習,提高問題解決的效率.組間進行比較,展開不同建模的成果和過程分析,評選出最佳的活動小組,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會被很大程度地調動起來.最后,老師需要對學生建模中忽略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經過學生自身的探究學習后,這樣的指導會更加有效,也更具針對性.而且小組的學習形式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培養團隊精神,也促進了學生資料搜集整理、表達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好奇心,讓數學走進生活,讓生活走入課堂.
3.結合實際生活培養學生建模能力
數學學科的內容是對生活的提煉,一些數學知識和問題都和實際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數學建模思想的運用應該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建模思想中的歸納、類比發散思維可以將生活中的不可能轉化為可能.教師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積累用于課堂的生活素材,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有趣的、有挑戰性的現實素材.對于社會熱點、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能凝練為數學模型的就盡可能使用.例如許多同學都有買飲料的經歷,甚至有些同學家里就可能經營一家超市,那么老師就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買飲料的經歷引出下題.
例如,九年級上冊第一章“二次函數的應用”第二課時的例題(3),某超市銷售一種飲料,每瓶進價為9元,經市場調查表明:當售價在10元到14元之間(含10元,14元)浮動時,每瓶售價每增加0.5元,日均銷售量減少40瓶;當售價為每瓶12元時,日均銷售量為400瓶.問:銷售價格定為每瓶多少元時,所得日均毛利潤(每瓶毛利潤=每瓶售價-每瓶進價)最大?最大日均毛利潤為多少元?
分析:本題是利潤問題,需要借助利潤最大化模型進行解題.利潤=(售價-進價)×銷售量,在本題中,要求日毛利潤,日毛利潤=每瓶毛利潤×日銷售量=(每瓶售價-每瓶進價)×日銷售量.
解:設售價為元,毛利潤為元,則每瓶毛利潤為______元,
每瓶進價增加了______元,日銷售量減少了______瓶,
日銷售量為______瓶,則y=______.
通過設置填空題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清楚各個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易于建立函數模型進行解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將搜集的材料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在對數學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教師不應該嚴格設定答案,應給學生留有充分的余地,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反思,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公式、符號的簡化意義.案例的實際選擇要盡可能來源于生活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有助于激發學生探討的積極性.
初中階段的教學中,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是后來更深入學習的基礎,也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總之,應用數學模型,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是關鍵而又困難的一步,但建模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創新的過程.教師在建模教學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進行及時的反思總結.學生形成這種建模思維后,就可以順利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參考文獻:
[1]范立武.初中數學建模的困難及解決方法[J].中學生數理化(學習研究),2012(3):60-61.
[2]屠麗娟.初中數學知識建模的步驟和方法研究分析[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0):38.
[3]古麗娜孜·澤那勒.探討新課改下初中數學建模教學策略[J].時代教育,2017(12):155.
[4]郁軍.初中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途徑分析[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7:35-36.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