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偉平
摘 要:寫作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在語文測試中占據較大分值比例。但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普遍存在教師教學方式過于陳舊、學生寫作內容空泛以及缺乏情感,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長此以往還會消磨學生對寫作興趣。對此,從更新教師教學理念、善于積累生活素材以及加強閱讀寫作結合等分析改善語文寫作教學對策,希望給語文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問題;對策
一般小學二、三年級便會接觸寫作教學,可以說寫作教學效率和語文教學整體成果有著緊密聯系。當前我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普遍存在數量多但質量不高的現象,不僅耽誤學生學習時間,一定程度上還影響了學生水平的提升。對此需要語文教師從多方面創新寫作教學,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和理解力。
一、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教學方式陳舊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受傳統應試教育體制影響,依舊運用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即敘述題目和寫作要求,學生選擇寫作材料后提筆寫作,最后針對學生寫作內容進行評講,教師占據整個寫作教學的中心,雖然指導思路清晰,然而寫作形式十分單一沉悶,無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寫作能力更不知從何談起。
2.學生寫作內容空泛
寫作目的在于對外抒發內心最真實的思想感情,然而從當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得知,大部分小學生在寫作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假大空和抄襲現象,可以說這種寫作內容基本千篇一律,無法真實反映學生內心的情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以至于學生陷入僵硬固定化寫作模式,長此以往喪失靈活的口頭表達能力。
3.學生寫作欠缺情感
毫無疑問,寫作是為了抒發情感,自然而然要求所學內容具備真情實感,但目前很多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都普遍存在套用文章情況,這種模式化作用使教師越來越忽視學生主體作用,雖然也強調寫作必須突出重點、立意新穎,然而會讓學生自行編造情感和日常生活等最本質的內容寫入作文當中,降低寫作質量。
二、解決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策
1.更新教師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小學生作文應和成人一般具有自己的真實情感。”然而大部分學生在應試教育影響下選擇胡編亂造,以至于寫作在畸形中發展。事實上,寫作好似一面鏡子,能真實反映學生思想狀況和精神面貌,正是這種特性才有利于教師開展教學。寫作教學也具備育人作用,所以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始終樹立人文統一觀念,從作文真實性特點著手,耐心引導學生記錄真實事例,說出自己心中隱藏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優質人才。此外語文教師還應謹記,寫作教學在于對學生日常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進行培養,為后續學習以及未來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基于現實生活的寫作教學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而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目的。
2.善于積累生活素材,拓展學生寫作視野
寫作中很多素材基本都來源于現實生活,相關教育者也曾說過,生活猶如源源不斷的泉水,豐富且不會枯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對寫作產生興趣。當前很多語文教師都對生活化寫作十分關注,將生活和寫作緊密結合才能提高寫作質量。對此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報紙語言。報紙受眾品味各有不同,因而編輯在遣詞造句方面要充分考慮不同讀者需求,和語文教材課文內容相比則具有規范性和時代性特征。一般新聞報道語言會普遍體現在運用新穎的標題最大限度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其次電視語言,即以畫面、聲音、文字等不同內容組成的表現形式,其中口語化和靈活性是其顯著特點,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對此,語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觀看新聞節目,通過模仿新聞語言特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加強閱讀寫作結合,增強學生寫作情感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組成,而寫作則是提升閱讀效果的重要途徑,兩者屬于相互促進關系。小學語文教材收錄的課文均為經典作品,教師應在課堂上科學合理地利用教材,并制定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掌握文章寫作手法,從而為后續寫作打下基礎。以《負荊請罪》一課為例,教師可先讓學生運用群讀方式學習文章,理解文中關鍵人物的心理變化歷程,并學習“唇槍舌劍”和“寬容大度”等詞句,待學生學習完上述內容之后就可讓其寫一篇讀后感,這種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深化寫作質量。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正視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雖然此教學具有困難性、重要性和特殊性,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開展寫作教學,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善于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素材,拓展學生寫作視野,加強閱讀與寫作結合,進一步提高寫作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范慧霞.探究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5(10):299.
[2]趙紫娜.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7(5):181-182.
[3]馮文彪.淺析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新課程(上旬),2016(7):12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