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玲
摘 要:21世紀,創新型人才培養成了國際社會的共識。激發創新潛能、培養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學校教育的使命,也是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的必然趨勢。在美國教育考察之旅中近距離的觀察與體悟,對學校教育中創新潛能挖掘的途徑與策略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通過闡述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開放探究的課堂氛圍以及豐富多元的課內外課程(或活動)開發,以滿足學生自主、創造性學習需要的意義、做法及展望。
關鍵詞:創新潛能;創新意識;課程開發;能力
不久前,我有幸踏上了美國教育考察之旅,透過近距離的觀察與體味,對學校教育中創新潛能挖掘的途徑與策略有了更多的啟發與思考。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為稟賦和潛能的激發提供“土壤”
美國是個主張個性、鼓勵創新的國家,這一點在美國中小學校的校園文化中可以得到證實。走進美國學校的教室,你總能被教室張貼的“亂”所吸引。為了讓學生展示課堂生成的學習成果或作業的交流分享,教室的每一面墻上,貼滿了各種資料,諸如課表,教學用的貼圖、圖畫,操作規則,重要知識提示,學習方法,充滿哲理的標語、公式、概念等等。教室是全方位、立體的裝飾布置,就連教室門內外及黑板都不放過。教室中央也有可隨時用于固定紙張的懸掛線,一張張顏色不一,圖文并茂的卡紙懸掛于上方,學生隨時可以看到上面的內容,并且隨時可以改變。在一個正在開展海邊生物主題研究的課室里,我們看到室內貼滿了各種各樣的沙灘生物圖片,每一個合作小組的桌面上都放著裝有魚和貝殼、水草的魚缸;課堂上,老師正在播放的是其中一個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自己到海邊沙灘抓拍到的海邊生物活動情況的DV,學生的坐姿雖然都很隨意,但是每一個人在關注點都在屏幕上。
和教室一樣,校內的走廊兩邊墻壁也成了實用而富有創意的自由空間,萬圣節前夕,當我們去到一所私立學校參觀時,發現走廊上的墻壁都貼上了各種創意活動方案,連一些場室的門都被學生掛上了狀如蜘蛛網的紗線,營造出一種滄桑、陳舊感。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編織開發創新意識的“搖籃”
美國中小學課堂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上課好似在開討論會,學生經常分組參與活動,發言積極,課堂上時常歡聲笑語。然而,看似散亂的課堂教學,其實卻是“形散而神不散”。課堂上學生處于興奮狀態,不斷有人在提問題,每個問題都能得到老師或同學回應。討論中,學生可隨時接住同伴的話題繼續進行,老師在旁邊觀察指導。講課時,學生若有問題隨時舉手提問,老師及時回答。學生還可以按興趣選自己喜歡的課程,在他們看來學習是很有趣的事情。美國的課堂里,教師并不忙碌,他們會以各種身份(學生學習的啟發者、合作者、促進者,甚至是助手)走入他們當中,出現在課堂里,但是他們又極度注重把話語權交給學生,時時處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
在我們參觀的課堂里,小組合作學習幾乎貫穿所有的學習。小組的成員會根據學習的不同主題分組或者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每兩天或者每天都不一樣。這種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會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都在進行著。Discovery Elementary School的校長告訴我們:“共同合作,也將是孩子今后的工作狀態,所以,今天的學習,要為將來作奠基和準備。”正是這種時刻準備著的意識和理念,造就了美國人敢想、敢說、敢做、強于合作的特質。
三、重視課程開發,鋪設去往創新之門的“綠色通道”
美國沒有全國性的課程標準,但各州、郡甚至學區都可以自行編訂課程標準。美國學校都極為注重課程開發,他們不遺余力地積極推動各種研究性創意課程,選修課種類繁多,多達上百種,主要是依據學生升學、就業和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而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的選擇。以 JSerra Catholic High School為例,除了數學、英語、歷史是必修課程外,學校還開設了105選修課程。豐富而多元的課程開發,全方位地激發和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考、自主學習、資訊素養、專題研究及動手能力,開啟了學生追求真知灼見的視野,讓學生經由不斷的學習與探索找到走向卓越的跳板,追尋創新的夢想。
四、鼓勵學生走向生活,開拓培養創新能力的“廣闊天地”
其實,美國學生的作業并不少。他們的課堂以學生為主,強調在做中學,老師講的較少,大部分時間是讓學生來做。因此,學生的作業并不少,而且門類繁雜,如:閱讀、做練習、寫作、做實驗、觀察、制網頁、查資料、制作展覽圖片、技能訓練、人物專訪、寫調查或研究報告等等。而且,美國學生的作業不是課堂的簡單重復,很有趣,很有創意,與生活密切聯系。有的題目很大,需要幾個星期才能完成。有時學生為了完成一項作業不僅要上網、去圖書館,而且還要到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獲取材料。
在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21世紀,培養創新型的人才早已成了國際社會的共識,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不遺余力地加大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以此來確保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今天的教育,影響的將是孩子未來的一生乃至民族的進步與興衰,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并且也必須用一種全新的戰略眼光去重新審視我們的學校教育,讓學生通過每一天的學習,在發現、質疑、實踐、探新的過程中養成富于創造的性格,磨礪創新的能力,以期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馬芯蘭.小學創造性學習教學法[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編輯 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