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恒旺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數學教學的方向也越來越趨向生活化,數學教師的管理方式也會隨之改變,要從生活的角度去教導學生。數學教師要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行綜合考慮,時刻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狀態,并結合實際生活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數學知識存在于生活中,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中,數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生活當中去尋找、去發現、去思考,進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回歸生活
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易于被小學生接受。小學生正處在懵懂的階段,對于他們來說數學的知識很難理解、抓不到方向,相比較其他學科知識學習起來較為困難,然而教師讓學生從最熟悉的生活中開始著手,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生活化,透過生活去認識知識的本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獲得知識。讓數學生活化是教育改革的進步,數學教師要不斷去研究、去完善,逐漸從課堂教學中總結經驗,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教學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一、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中創設生活情境
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比較人性化,更容易被小學生接受。數學的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不熟悉的,但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小學生所熟知的。因此,數學教師要通過教材中的知識,抓住生活中的點滴,把它融入小學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小學生主動地學習,找到學習數學的趣味,進而可以讓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數學知識。
在教授小學生加減法運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生活中買東西的情景。例如:“小明總共有50元錢用來買文具,買橡皮用去2元錢,買鋼筆用去15元錢,正好趕上文具店搞活動,滿10塊錢可以進行抽獎,小明中了1元錢,那么請問現在小明還剩多少錢?”在這個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生活中文具店的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收銀員和顧客,讓他們真實地進行買賣。通過模擬真實的場景,讓學生可以很快地計算出結果,即50-2-15+1=34元,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還讓他們在歡快的模擬過程中學習到了數學的知識,并得到了有效的鞏固,也讓學生了解到生活中離不開數學的學習,想要更好地生活就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
二、在生活化的教學課堂中有效的創設問題
在數學教學的課堂上,提出適當的問題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會帶來很大的幫助,能夠讓小學生產生想要探究的答案欲望,能夠使他們自主地進行思考,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更加渴望。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要適當地向小學生提出一些和日常生活有關的,具有趣味性、挑戰性的問題,讓他們產生興趣,進而引導小學生自主地進行思考,并在對生活的探索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教小學生數學乘法運用的時候,數學教師可以適當提出一些與平時生活相關的問題,進而把學生引入題目中,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體,數學教師要用問題一步一步地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完全投入數學課堂中,最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和解答。
例如,教師可以問:“大家都喜歡什么動物啊?”
學生眾說紛紜(貓、狗、小兔子等)。
教師問:“什么動物最溫順可愛、眼睛是紅紅的呢?”
學生回答:“小兔子。”
教師問:“大家知道小兔子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么嗎?”
學生回答:“胡蘿卜。”
教師問:“大家真聰明,那么同學們想一想,一只兔子一天可以吃3根胡蘿卜,那么5只兔子一天可以吃多少根胡蘿卜呢?”
這樣創設問題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產生好奇的心理,并讓學生遵從好奇心的引導,逐步地去了解、探索。最終使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最大的滿足,進而帶動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使他們的數學成績不斷進步。
三、通過生活的實踐不斷豐富數學教學課堂
數學知識的學習離不開生活中的探索,數學教師要經常引導小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小細節,并且適時地融入數學知識的學習當中。比如,在學校中,小學生擦玻璃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認真數清楚教室中總共有多少塊玻璃,班級里總共有多少名學生,然后讓學生按照人數和玻璃的數量進行平均分配,自由組合進行擦玻璃,最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和表揚,讓小學生覺得自己的勞動得到了回報,進而激勵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有信心。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小學生鞏固了數學基礎知識,讓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得到了有效的運用,還能夠促進小學生的合作意識,讓他們無論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都能夠更快地成長。
總而言之,讓數學回歸生活是一個長期的、新穎的教育方式,是一個能夠讓學生快速接受數學知識的、有效的教學途徑。數學教師要努力致力于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教學,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一個舒適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在優質的數學教學課堂中不斷地充滿自信、充滿動力,進而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也讓小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在數學知識的探索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秀明.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4(32).
[2]蔡靜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3(27).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