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樂華 王友保


【摘 要】本文論述財會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從目標定位、創新教育理念、應用創新型課程體系、產教融合、以賽促教、監測與考評體系等方面探索構建財會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并提出實施的保障措施:建立教學質量監測制度,修訂與完善教學質量考評體系,建設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建立校企共同實施教學與評價的合作機制,促進現代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關鍵詞】財會專業? 應用創新型人才? 培養模式? 構建? 實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C-0134-03
隨著“一帶一路”的實施,我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將進一步深入,國內外合作交流越來越多。財政部發布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會計準則體系、內部控制規范體系、會計信息化等進一步完善并有效實施,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體系持續趨同,財會領域對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深化。然而,財會領域轉型升級,仍不能適應經濟管理、社會發展的需要,應用創新型和國際化財會人才相對缺乏,這些問題都需要探索新途徑、新機制、新方法加以解決。廣西作為我國與東盟國家海陸聯動經濟合作的橋頭堡,提高財會人才素質、培養應用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更是迫在眉睫。應用型本科高校探索與研究應用創新型和復合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將有利于財會人才很好地適應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有利于廣西財會教育更好地服務國家周邊外交戰略,促進廣西新發展。本文擬基于對廣西企業財會人才需求的調研,探討財會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問題。
一、廣西企業對財會人才需求調研
為了解廣西企業對財會人才的需求,本項目選取廣西176家企業進行調查,以發放問卷形式進行,包括國企、民營、外資、合資和混合型企業,行業涉及生產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建筑業、商業、IT業、金融保險業、農業、旅游業、文化科技、交通運輸等。通過調查發現:第一,廣西企業近三至五年對復合型、應用型、應用創新型財會人才需求較大,如圖1所示。按1~5表示對此類財會人才的急需程度由緩到急,創新型、學術研究型財會人才需求則相對放緩。第二,近三至五年對財會人才所具備的職稱、執業證書要求,以助理會計師為主,占65.91%,其次是中級會計師,占51.14%,如表1所示。第三,企業希望大學生參與企業實習、社會實踐的年級安排適當提前。相當多企業希望提前到大學一年級,占比25%,希望大學二年級開始參與的占比38.07%,希望大學三年級開始參與的占比30.11%,希望大學四年級開始參與的占比6.82%。第四,企業希望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學時比傾向于大幅提高實踐教學比重。
二、財會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構建
(一)理論依據與相關研究
構建財會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遵循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觀的基本原理,也是我國長期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是基于能力的教育或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理論(CBE理論)。CBE理論強調對學生能力特別是應用能力的培養,其主要特征為重視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關注學生職業發展;重視學生能力培養,強調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評價。再次基于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名心理學家亞歷山大提出:“創造能力的潛質是每個人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們挖掘出來并加以發展”,因此可通過創新教育、創新活動的途徑充分挖掘創造潛質。創新活動則是在掌握綜合性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在綜合性知識學習和掌握過程中融入創新教育。
目前,國內有關財會專業應用創新型和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主要從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構成、培養關注點(如能力、應用、創新等方面)、人才培養模式背景和運行載體、不同屬性類別高校和培養層次等方面展開,為本文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成果借鑒。
(二)財會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本文認為財會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可從目標定位、創新教育理念、應用創新型課程體系、產教融合、以賽促教、監測與考評體系等方面進行構建。
1.目標定位與教育理念。根據應用型本科的辦學定位要求,以廣西北部灣區經濟發展、廣西“十三五”發展規劃和企業發展對財會人才的需要為目標導向,面向東南亞,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建設理念是以創新教育為驅動,完善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基礎扎實、專業技能強、業務熟練、綜合素質高、富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創新型財會人才。
2.應用創新型教學體系。從如下方面進行建設與完善:
第一,建設“基礎+技能+業務+綜合”專業課程體系與完善分方向復合式培養,既體現學習內容和難度的漸進性規律,又突出對就業崗位的適用性和專業性,從而探索解決財務管理專業當前面臨的培養內容同質化、專業職業認知不足和畢業生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在應用創新型課程體系中體現分方向復合式培養,將財會專業設置多個培養方向,以及跨專業復合式培養方向。
第二,在完善專業課程體系即“基礎+技能+業務+綜合”的基礎上,引入創新教育驅動,建立應用創新型課程體系“基礎+技能+業務+綜合+創新教育”,借助創新教育課程、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學科競賽等教學活動與創新創業計劃,在部分財會課程教學內容中增設有創新元素的教學模塊,將創新理念貫穿人才培養過程,促進培養目標的實現。
第三,逆向循環推進和完善“校內實訓+校外實習+校企協同育人”實訓教學模式,提高實踐教學環節課時比重。在校企協同育人平臺中,校企共同培養財會專業學生,讓學生提前進入企業實習或企業提前參與學生培養而不是以往的大四期間。通過企業對學生實習實踐的反饋,逆向推進及時調整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或改進與完善課程教學內容,實現上課與上崗對接。
第四,建立與國外高校合作辦學平臺,拓展與完善“復合型+國際化”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立足廣西和面向東南亞,通過與國外高校合作辦學,充分發揮各自專業特色優勢、教育資源優勢,拓展合作空間、深化合作領域,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進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人才。
3.產教深度融合。推動高校與企業、行業、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國際育人力量等開展深度合作,與企業建立實習基地,校企或校校企搭建協同育人平臺,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核心,以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提升為重點,實現各類教學資源的整合和科研促進教學,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4.以賽促教。要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還需要將學科競賽與教學相結合,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大力組織開展校企聯合舉辦的財稅、會計技能大賽等,組織參加全國或地方高校財會和財稅技能大賽、應用創新型課題(財稅領域)大賽、會計信息化大賽等;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如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項目、創青春項目等。這些都為財會專業教學實施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實踐平臺,也為學生提供了提升應用創新能力的平臺,一定程度上促進專業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促使學生盡早參與社會實踐、技術開發與創新、科學研究等創新創業活動,提升學生專業素質、業務技能,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就業能力。
5.監測與考評體系。建立與完善應用創新型課程體系相配套的學生和教師監測與考評體系。學生監測與考評體系主要是針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測、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教師監測與考評體系主要是針對教師教學過程的監測和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
綜合上述,財會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以目標需求為導向、以創新教育為驅動,逆向循環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及應用創新型教學體系建設與完善,打破專業與學科限制開展復合式多樣化培養,從而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目標需求。同時,產教融合、以賽促學促教;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比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制作技術,以及信息化技術與手段比如現代通信、互聯網技術、數據庫技術等,將現代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建立多方監控與考評體系,深化財會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財會人才。
三、實施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措施
為了保障財會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順利實施,需要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具體如下。
(一)建立教學質量監測制度
建立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的教學質量監測評估體系是保證應用創新型財會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重要前提之一。作為承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實施教學質量監控的終端管理部門—— 學校,要努力探索教學質量監控的制度措施,具體如下:教學和人才質量標準體系、課程標準管理辦法、課堂管理規定、教師教案評價制度、課程設置管理規定、教學質量優秀獎評選辦法、網絡課程管理辦法、教學事故認定及處理規定等。同時可成立教學工作組、教學事故認定小組,采取督導、教務兩線監控和院、系、教研室多級管理,從而使各項制度得以順利實施。
(二)修訂與完善教學質量考評體系
按照《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高校課堂教學建設 提高教學質量的指導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要求,修訂與完善教學質量考評體系,完善課堂教學建設與管理、加強學習過程管理;建立“專家+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實現自律、自查和自糾的教學質量考評體系。制定和執行由督導或專家與分管教學負責人、各專業負責人、系、教研室組成的考評團隊,明確各類人員要求;期中與期末開展學生評課,對任課老師的教學進行評價,并及時反饋問題到任課老師處以利于教學改進和完善。
(三)建設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應用創新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需要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加強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優化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雙師結構。可以建立師資培養規劃,有計劃地安排專職教師進行校外進修學習、國外訪學等,培養具有理論和實踐操作技能的“雙師型”結構教學團隊。利用協同育人平臺、實習基地,集聚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技能的行業專家、企業專家,相互協作,實現人才培養過程與行業、企業的對接。
(四)建立校企共同實施教學與評價的合作機制
根據《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高校課堂教學建設 提高教學質量的指導意見》,建立校企共同實施教學與評價的合作機制,有助于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的動態調整,推動財會人才培養、就業的有效聯動。尋求多家企業與高校共同建立合作關系,搭建協同育人平臺,讓企業直接與學校教學部門、就業指導中心或相關職能部門聯系。通過校企合作,逆向推進教學改革和完善財會人才培養方案,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共同培養適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財會人才。
(五)促進現代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高校課堂教學建設 提高教學質量的指導意見》和互聯網經濟發展需要,應用型本科高校需建立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保障制度,有序有效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的建設、應用及管理,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充分發揮在線開放課程在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光禮.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深層次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2(10)
[2]王青林.關于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3(6)
[3]魯海帆.創新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27)
[4]謝曉妮.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歐亞學院會計學院為例[J].中國商論,2016(18)
[5]鄭旭丹.應用型本科院校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