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薇
摘 要:素質教育的發展推動了小組合作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小組合作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文章以初中音樂教學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并對其實際應用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初中音樂;小組合作;鑒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23
作者簡介:蔡 薇(1984—),女,布依族,貴州興義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團委書記,研究方向:音樂教育教學。
一、小組合作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科學的分組,不僅能提升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而且有助于班級的發展,由此可見建立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雖然經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大部分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知識,但是總體來看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初中階段的學生活潑、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對當下流行的音樂非常熱衷,并能積極參與其中,但是表述能力差,不能詮釋音樂的實質內涵。此外,還有很多學生不喜歡課堂的互動模式,因此,基于初中音樂教學的現狀,可以進行如下分組:從班級音樂學習的整體情況出發,將表現優秀和表現差的學生穿插進行分組,并選取一個組長,進行組內成員的管理。
二、小組合作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增強同學情誼,提升鑒賞能力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將課堂想象為音樂大廳,將音符想象為歡樂的小鳥,讓音符在優美的大廳中自由律動,和學生一起欣賞美妙的音樂,并且在結束之后讓學生表述自己的感受。例如,在學習《歌唱茉莉花》,待學生欣賞完畢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這首曲子的感受,并對曲中所傳達的情感進行描繪,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這首歌曲充滿了民族特色”,有的學生則表示:“被這首歌輕盈、活潑的節奏所感染,將自己置身其中”。教師借著良好的氛圍,可以再讓學生欣賞一些輕盈的樂曲,比如《青春舞曲》《冬不拉》等充滿民族特色的舞曲,從而讓學生分析這些曲子之間的區別。為了調動學生的熱情,在每首曲子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一些有關曲子的句子,以小組為單位彼此欣賞,進而達到情感交流、增強音樂鑒賞能力的教學目標。
2.豐富課堂內容,活躍氣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動力,任何學科的學習都要以興趣為引導,音樂也是如此。在音樂學習中,學生總會想去表現自己,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特點開展音樂教學,勢必會提升音樂教學效率。在小組音樂學習中,可以分小組進行表演,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還能提升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表演活動可以安排在樂曲結束之后,讓學生根據對樂曲的理解,自編舞蹈進行表演。例如,在學習完《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這首歌曲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歌曲進行分析,并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編舞蹈。
3.把握交流契機,創造和諧的合作氛圍
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的積極參與。在和諧的環境下,學生會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其思維也會變得更加活躍,他們會積極主動地思考,表述自己的觀點。此時,教師要給予學生肯定的態度,鼓舞學生參與其中,暢所欲言。
4.完善評價體系,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關注的只有結果,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及其能力的培養。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和深入,“立足基礎、推動發展”的評價模式、評價方法等要進行根本性的改變。在這一大環境下,教師完全可以將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態度、表現等納入評價的行列,關注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是否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和他人一起努力,是否尊重不同的觀點,是否能和他人平等地交流、互動以完成合作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并開展互相評價,以讓學生在不斷地探究中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教師要徹底擺脫傳統的評價觀念和方式,從過程、能力等方面全面地評價學生,唯有這樣,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
三、結語
小組合作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還能讓學生一起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利用小組合作模式,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同時,教師需對小組合作的作用及運用進行深入性的研究與探討,為學生更為順利地學習及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姜曉華.讓“合作”之美在音樂教學中盡情綻放[J].華夏教師,2014(7).
[2]杜建萍.談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藝術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