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學已經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的有效結合。文章旨在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指導,探究基于“產出導向法(POA)”的混合式教學對提高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可行性。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混合式教學;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28
作者簡介:黃 瑩(1987—),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多年來,我國英語教學培養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學生,不少學生抱怨,學了十幾年英語,依然不能開口。這樣的啞巴式英語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英語水平的現狀。
“產出導向法(POA)”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該理論提倡“以學習為中心”“學用一體”,強調有效學習的發生,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產出能力。同時,隨著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教學面臨著改革與創新。
本文試圖將POA與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使學用結合,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產出能力。
一、國內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問題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存在課時少,教材種類繁多、容量大,課堂教學浮于形式的特點。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聽、說、讀、寫、譯的教學目標。匆忙地完成模式化的教學步驟:熱身—課文講解—課后練習,那么課堂教學必然如走馬觀花,學生被動地接收惰性知識,而沒有時間鍛煉其語言產出能力。
二、產出導向法(POA)對混合式教學的理論支撐
混合式教學可以實現學習資源、學習環境、學習方式的線上線下全方位整合,教師、學生可以利用學習資源及學習平臺共同完成相同的學習任務,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實現互助共進,互惠合作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
產出導向法對混合式教學的實施可以提供更好的理論支撐,因為二者在以下方面有著共性。首先,在師生關系上,都強調教師的“腳手架”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其次,在學習形式上,兼顧接受式學習和參與式學習,網絡學習和課堂學習,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再次,在學習資源方面,有機整合書本知識、網絡資源和實踐學習,這樣既可保證系統的學習基礎知識,又可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化發展。最后,在學習環境方面,既有在線學習,又有傳統的面對面教學,既可以通過網絡環境實現多向性互動,又可保證師生面對面的情感交流。
三、基于POA的混合式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應用
以POA教學理念為支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為導向可以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效結合。教學步驟分為:①“輸出驅動”環節在課前完成,教師錄制有趣的微課視頻,以圖片、電影、新聞為引子,讓學生在課下思考并嘗試完成微課視頻中的輸出任務。②“輸入促成”環節可以先由教師將重要的語言知識點(包括單詞、語法、長難句)錄制成視頻,供學生在課下反復觀看,學習相關的語法知識點;然后,教師在課上檢驗學生對重要語言知識點的學習情況,對于學生課下自學尚未掌握的語言知識點再進行講述,這樣,即節約了課堂時間,又起到鞏固重難點的效果。③學生課上進行“產出”任務的練習,教師給予“評價”。這些“產出”任務的完成需要靈活使用在“輸入促成”環節中學習到的語言知識點,學生通過完成這些“產出”任務可以鍛煉其“說”“寫”“譯”的產出能力。同樣,“產出”任務的完成不能采用“放羊式”,而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結束時,要立即進行評估,了解學生是否具備完成產出任務的語言能力。
四、結語
POA倡導“學習中心說”和“學用一體說”,旨在提高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產出能力。將POA的“驅動”和“輸入促成”兩個階段與混合式教學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產出能力,實現學中用,用中學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
[2]張文娟.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