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雅
摘要: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包括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等特殊區域。因此,我們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確保民族地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民族地區;小康社會
一、民族地區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分析
小康社會是一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實現社會主義本質、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共同富裕的社會發展階段[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要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其中包括少數民族、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惠及13億多人口、覆蓋全部國土的全面小康。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約1.14億人,占全國的8.5%。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積613.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63.9%;2013年總人口1.83億人,占全國的13.5%。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區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確保到2020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
2001—2013年,全國民族自治地方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年均增長26.6%、12.8%、21.7%和16.1%,均高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如果全國各地區平均水平為100,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相對水平由2000年的57.8%迅速提高到2013年的71.0%[2]。可見,長期以來,小康社會建設中民族地區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中不斷全面推進,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奠定了良好基礎。
表1: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對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進行測度可知,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推進,其實現程度平均每年提高1.91%。
表2: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監測對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進行測度可知:民族地區因基礎薄,起點低、發展慢,小康社會總體進程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程度與全國的差距呈逐年擴大趨勢,六大指標均有提升,但與全國及其他區域相比較差距較大,使得民族地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與難點。
但是,近些年民族地區小康社會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經濟發展方式逐步轉變、經濟結構逐步調整、農牧民收入快速提升;社會保障有所改善、住房面積逐年增加、基礎設施較大改善,生態恢復力度較大,生態環境保護有效,節能減排較好,生態產業也有一定發展。
2015年2月《中國經濟周刊》旗下智囊機構中國經濟研究院計算數據:2014年,中國大陸31個省份GDP含金量排名依次為:云南、安徽、江西、山西、廣西、貴州、上海、四川、浙江、海南、甘肅、黑龍江、湖南、河南、河北、廣東、北京、湖北、重慶、寧夏、西藏、福建、青海、新疆、遼寧、吉林、山東、陜西、江蘇、內蒙古、天津。也可以看出,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在不斷提升,民眾幸福感較高,同時生態保護頗有成效。
總體來看,目前民族地區已經具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較夯實的物質基礎和加快發展所需的國家政策支持體系。但是,民族地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中突出的問題和難點較多,面臨的壓力仍舊較大,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和重點。
二、經濟新常態下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機遇
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3]。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其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在新常態下我們必須調整思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調結構為西部民族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創造了時代機遇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要求產業結構深度優化與調整,一部分產業正通過區域轉移等方式尋求新的發展空間,民族地區可趁機承接一些適應和發揮其比較優勢的高端制造業,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處理好新舊產業的關系,在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新型產業,快速構建新的現代產業體系。
(二)擴大內需為民族地區發展創造出巨大空間
在經濟新常態下擴大內需將會是中國長期的實施戰略,以謀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拉動經濟發展,民族地區應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期。民族地區資源豐富、投資和消費潛力巨大,擴大內需將有利于發揮其優勢,激發內生動力,形成自我發展能力,實現較好較快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為西部民族地區發展奠定了戰略基礎
在新的形勢下要深刻認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實現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意義,民族地區應在生態保護基礎上協調發展經濟,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第三產業,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增強科技支撐能力,完善體制機制,總之,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要“雙輪驅動”。
(四)“一帶一路”為民族地區發展創造歷史新機遇
經濟全球化使得不同區域與國家之間加強合作并相互開放,這也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尤其是“一帶一路”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快國家及民族地區對外開放與合作發展。要充分發揮好民族地區的地緣優勢和民族優勢,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積極共建“一帶一路”。
三、經濟新常態下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對策
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是全力構建民族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思路,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對策一:爭取和完善中央差別化支持政策,發揮政策的協同效應
要完善差別化支持政策,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把加大中央支持與激發民族地區內生動力相結合,不斷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重點是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律體系,把民族區域自治權落到實處。同時,進一步完善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增長機制,率先在民族地區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加大銀行、證券、保險對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在口岸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面給予扶持,完善對口支援工作機制,重點向基層特別是農牧區傾斜,要支持教育事業優先發展,把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作為重中之重。
(二)對策二: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鄧小平同志指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不把經濟搞好,那個自治就是空的[4]。” 可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與關鍵是加快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以產業發展為著力點加快發展,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是西部民族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路徑。
1.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發揮民族地區的自然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構建合理的產業體系,將這些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競爭優勢。民族地區應積極構建高原特色農牧業產業體系、構建新型工業產業體系、民族文化產業體系、構建民族旅游產業體系、構建新型生態產業體系、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同時,積極扶持發展民營經濟,以特色產業為主的民營企業圍繞區域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形成民族地區的特色經濟,既可以解決農牧民就業又可以增加收入。
2.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經濟新常態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出更高要求,民族地區應該積極適應新常態,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力度,提高現代服務業水平,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不斷增強創新驅動能力,使資源型產業積極轉型升級,大力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實施新型生態農牧業、生態旅游業,積極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新型建材等新型生態產業。
3.大力培育內生動力。黨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民族地區必須要靠內生動力,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民族地區要在創造的良好條件基礎上,尋找內生發展動力,并努力增強內生動力的可持續。
(三)對策三:著力加強社會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歷史任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的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目前,民族地區的社會事業建設相對滯后,必須加大建設力度。
1.積極提高農牧民的生活水平。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就是要提高民族地區農牧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只有不斷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大幅提升農牧民的福祉,才能實現各區域各民族發展權利的平等,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良好的基礎。民族地區長期存在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農民增收難度大等問題,必須不斷縮小民族地區城鄉收入差距、地區收入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重點是解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發展問題。通過精準扶貧等有效路徑破解人口較少民族、特困民族和少數民族困難群體的發展難題,應注意的是:必須以外力促進貧困地區內在的發展能力,因為只有靠內生動力,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形成內外結合促發展的良性互動,依靠外部的援助、資金的扶持、人才引進、項目落地等形成并激發發展的內生動力,最終目的是讓貧困地區形成自我發展能力。
2.高標準推進民族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保障居民、地區和各民族平等發展權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和途徑。在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實施重點民生工程,不斷加強民族地區基礎建設、公共科技服務體系、養老失業保險服務體系、社會救助服務體系、就業培訓服務體系以及公共安全服務體系建設,為全面小康創造條件。需要注意的是:民生項目建設務必充分考慮民族地區的自然條件、地理區位及發展歷史和現實,充分考慮與尊重少數民族的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民族習俗、民族文化傳統等因素,尊重農牧民意愿,加快民族地區社會事業的建設。
(四)對策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基礎
1.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會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動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引導性、規范性和約束性規定和準則的總和,其表現形式有正式制度(原則、法律、規章、條例等)和非正式制度(倫理、道德、習俗、慣例等)[5]。其中,非正式制度對人的行為規范具有深遠意義,可以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對確立和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具有長遠的影響。民族地區生態保護中非正式制度影響深遠,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完備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應該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構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構建非正式制度與正式制度動態耦合機制,只有兩者融合、互為補充才能發揮重要作用,從而推進生態保護,構建科學有效的生態保護制度,進而實現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總體目標。
2.嚴格落實生態保護政策法規,推進民族地區生態保護及建設。很多民族地區生態環境都較脆弱,大都處于限制開發或禁止開發區,生態環境是否良好是衡量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們必須嚴格落實生態保護政策和規劃,進一步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持續投入機制和有效補償等機制和制度,下大力氣保護好生態環境。同時,民族地區要始終堅持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原則,以生態保護優先的前提下發展經濟,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為前提,積極調整和升級產業結構,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生態產業和綠色新興產業,嚴格淘汰落后技術,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為民族地區的長遠發展騰出更多的環境容量,實現永續發展。
注釋:
[1]相麗,淺析中國的小康社會(2011)。
[2]魏后凱,確保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6.3)。
[3]陳世清,對稱經濟學術語表(一),中國改革論壇網.2015—4—18。
[4]《鄧小平文選》第一卷。
[5]夏光, 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制度體系(2014)。
參考文獻:
[1]李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民族地區發展模式創新[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3.02
[2]杜鷹.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思路與重點任務[J].求是 2012.4
[3]齊謳歌.民族地區同步小康的戰略重點、實現路徑及政策取向[J];開發研究.2014
[4]姜英華,王維平.破解西部欠發達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制約因素的現實路徑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4.08
[5]凌經球;西部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徑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4.06
[6]西部民族地區發展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1—29
[7]陳仁安.西部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3.18
[8]潘紅祥.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路徑[J];光明日報 2013.09.04
[9]夏光.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關于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4.02
[10]王美萃 趙志鵬。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與對策[J];中國國情國力;2014.06
[11]郭華.同步建成小康社會要求下青海的實現路徑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13.4
[12]張晶,李蔚.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情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經濟研究.2014.03
(作者系中共青海省委黨校經濟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