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新課程背景下倡導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的個人發展,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和建設者的繼承者。在新課程中,教育法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以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語文學習能力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這意味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不再將學生作為被動學習對象,而是深入研究教材探索潛在的探索性資源,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063-02
前言
新課程的核心思想是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發展”,這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關鍵,只有教師改變教學思想,擺脫傳統教學的缺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以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近年來,這種學習模式也越來越被廣泛應用。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模式中滲透自主機制,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一、中學語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存在的問題
沒有教學模式是完美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雖然被認為是最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但實際上我們發現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實施教學效果方面遠遠低于其他教學方法。原因是合作教學在執行中有很多因素,這導致了很多小組學習傾向于正式化,不符合自主學習的初衷。目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區別不大。原因是老師在自主學習和合作過程中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組織小組學習。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組織小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討論,小組討論過程往往很混亂,根本沒有秩序。
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有效行為與教師組織有很大的關系。因此,隨著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師素質要提高。在組織學習中,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并指出學生學習遇到的問題,鼓勵學生參與群體的積極性學習。另外傳統的上課時間往往非常接近自主學習,合作和探索有時間限制,因為小組需要更多的課堂時間,從而縮短了正常的教學時間,讓自主合作學習根本沒有得到真正的進步。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策略
(一)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形成一種自學、合作的意識探索,通過持續的意識加強,逐步使其具有這樣的能力。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上下文創作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意識,為后續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例如,當教師在教課文“孫權勸學《資治通鑒》”時,正式講課之前,教師可以先邀請2-4名學生在講臺上表演,演出的主題是“如何讓別人接受自己的勸告”。表演完成后,老師總結學生的表現,無論學生的表現是成功或失敗,老師都應該對學生的表演進行鼓勵。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
(二)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師提出問題主要是激發學生思考的方法,特別是針對于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例如,在“楊修之死”一文教學中,可以用方式提問。如:楊修為什么會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然后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將能夠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合作研究能力。
(三)創設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
為了使合作學習發揮其有效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合作,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師也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合作學習環境。首先,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空環境,努力讓每個學生有機會表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智慧得到了發揮,這是合作學習取得成果的前提和依據。二是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安全的心理環境,保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尊重他們的觀點,教師更加寬容和理解,使學生受到安全感的啟發。而且,在這種心態下,學生會更積極的思考,探索,合作學習的欲望會更加激烈,課堂教學效果會很好。
結語
總之,中學語文教學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是為了讓每個學生激發興趣積極參與,積極交流,學習合作成功經驗,享受學習。作為中學語文老師應加強實踐,不斷反思,從反思到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收益。
參考文獻:
[1]陳蘭.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探究[J].中學語文,2015(12):12-13.
[2]辜建強.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8):48.
作者簡介:
張長江(1976.03-),男,漢族,甘肅金昌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