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夢佳 顧笑
【摘要】2001年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以社會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提出了任務型教學法,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介紹了任務型教學法的構成要素,實施環節及其在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 口語教學 小學英語 任務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094-02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任務型教學法就開始逐步應用于語言教學的過程中,以其語言社會化與課堂真實化的特點被廣泛接受,對于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至今仍是英語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任務型教學法是指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的方式來體現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1]在此基礎上,對于任務的準確定義應當是我們研究任務型教學的前提條件。
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給出了相應的定義,其側重點不一,描述形式也各不相同,至今還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標準定義。通常而言,鈕南(Nunan,1989)對于任務的定義較為符合任務型課堂教學的要求,他曾給出定義:a piece of classroom work which involves learners in comprehending, manipulating, producing or interact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hile their attention is principally focused on meaning rather than form.[2]其中強調了語言學習行為,語言意義以及語言處理包括對語言的理解、運用、生成、互動等方面的內容。
任務型學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了任務的設計、任務的執行和任務的評估三個環節,主張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始終圍繞著既定的教學任務展開,從而使學生在“任務”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提高英語口語能力。
1.任務的設計
任務設計在任務型教學法中處于關鍵地位,“任務”能否產生預期的效果與任務的設計情況有直接關系。因此,任務活動的設計應基于真實的情境,與教材內容相契合,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學者Breen(1987)曾建議教師在設計任務時需要考慮四個方面的問題:[3]
(1)任務的目標是什么?
(2)任務的內容是什么?
(3)任務怎樣進行?
(4)任務在哪種情境下進行?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采用以下五步法進行具體設計:
Step1 了解學生
教師在設計任務之前,應先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解,包括學生的興趣、年齡特征、認知基礎、認識能力情況以及認同程度,嚴格遵守區別性的教學原則,因材施教。
Step2 頭腦風暴
教師可采用頭腦風暴法,遵循開放性、生活性、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創設原則列出與教材所涉及話題相關的交際性任務。開放性原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學生在此情境中,有利于發揮自主學習的能力。生活性與趣味性原則又強調教學任務要緊密圍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從周遭熟悉的事物中尋找學習與生活的聯系。這一點也符合新課程呼喚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的要求。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學校新圖書館的使用導覽或設計海報制作任務展現新舊圖書館的不同之處。
Step3 評估修改
在這一步中,教師要進行任務執行前的評估程序,教師可以回答這些問題進行自檢:任務是否具有教育意義?任務是否適合學生的能力及需要?能否找到合適的教學資源?任務分配時間是否合理?
Step4 選擇語言項目
教師需要在兩個階段分別進行語言項目的研究。在第一個階段,教師應該對語言難度進行判斷從而決定是否使用或修改原始計劃任務。在第二個階段,即當教師設計出完整的任務清單后,教師應明確所要學習的語言知識及技能。為此,教師可以加入練習任務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鞏固。
Step5 準備材料
教師應準備合適的材料以保證任務的順利進行,并且在口語練習及交際溝通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支持。
2.任務的執行
任務的執行階段是口語任務型教學的核心階段,是學生個人或小組通過自主學習或合作性學習的方式按照要求完成任務,獲取口語內容的基本信息,掌握新單詞和重難點句式的用法,提升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主要實現階段。這一階段中,任務以語言意義為中心而展開,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口語的流利性與連貫性。語言學家簡·威利斯(Willis,1996)將這一階段分為三個環節。[4]
(1)任務(task)
學生結對或分組執行由一系列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的數個微型任務構成的任務鏈。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不再承擔主要的教學任務,而是作為指導者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完成任務。例如,在進行主題為“保護有益動物”的口語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貫穿整節課的森林王國的情境,執行由易到難的口語交際訓練任務。在動物未受傷害的情境中,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句式訓練。在動物遭遇不幸的情境中,進行相對復雜的互動口語訓練。課堂始終以扮演各種不同動物的學生為主體,而扮演獅子的教師起到引導課堂、銜接各個任務的作用。此外,教師還應注意觀察各組的任務執行情況,如發現部分小組遇到問題無法繼續執行任務,教師可臨時參與其中,啟發該組學生解決問題,順利完成任務。
(2)計劃(planning)
各組學生討論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情況。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巡視各個小組的討論情況,在不主導學生討論、不影響學生既定思路的前提下,肯定該組成功的方面,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建議,促進該組報告的完善。
(3)報告(report)
學生以個人代表發言或小組集體表演的方式展示任務完成成果。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更多關注口語意義的可接受性,教師只需要更正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出現的語言意義上的錯誤,而對語言形式上的錯誤持寬容態度,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語言的意義上,使學生意識到口語的目的是為了交流。此外,教師還應做好詳盡的記錄,為下一階段任務的評估做好充足的準備。
3.任務的評估
任務的評估階段主要是對任務執行過程進行有意識的反思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口語操練。在這一階段中,任務的重點從語言意義轉到了語言形式上,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口語的準確性與得體性。這一階段主要包括兩個環節。
(1)分析(analysis)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我評估,對自己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反思,分析并糾正任務執行階段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并改進口語方面的存在的不足,或者在小組內針對其他小組的表(下轉第97頁)
(上接第94頁)
現進行交流討論。組與組之間互相做出理性客觀的評價,借鑒優點,改進不足。教師應及時總結任務完成情況并給予反饋,明確指出任務執行階段中存在的關鍵的或普遍存在的問題并予以糾正。
(2)操練(practice)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語言重難點,鞏固和掌握前階段所學習的語言的某些特征。在分析的基礎之上,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圍繞教學重難點,設計背誦、模仿和重復等結構化練習,以及編對話、分角色朗讀和復述等類交際活動,模擬真實情境進行角色扮演、即興演講和辯論等活動,繼續讓學生以個人、結對或分組的形式進行反復操練,進一步鞏固提高學生對語言形式的熟悉度和口語技能的熟練度。
作為現代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英語口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而小學階段口語教學的實踐更是為學生在今后流暢準確的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奠定了基礎。任務型教學具有靈活性的特點,能夠讓學生接觸到不同的教學情境并最大程度的發揮英語的交流功能。但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仍要注意語言意義與語言形式的統一。盡管傳統的教學內容如語法和詞匯在學生進行口語任務時起到輔助功能,我們仍要予以重視,要意識到準確度與流暢度不是可以互相替換或是互為對立面的存在。因此,教師在進行英語口語任務型教學時,要從設計、執行、評估這三方面嚴謹而靈活的開展教學,努力培養出更多交際型的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魯子問,康淑敏. 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9,74(1):221.
[3]Breen,M.Learner contributions to task design. In C. Candlin & D.Murphy (Eds.), Language learning tasks(pp. 23-46) London:Prentice Hall,1987.
[4]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鄄based Learning. Harlow,Essex:Longman,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