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
[摘 要]概念教學作為數學教學的基礎,對于數學教學的質量有直接的影響,對于學生后續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概念課枯燥和抽象,學生普遍都反映難度較大。教師如果能巧設問題,必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得到激發,進而思維得到拓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問題設置;概念教學;難點;思維深度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05-0091-01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教學中的核心。教師可通過合理的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有效化解概念教學中存在的難點,通過巧妙設問引發學生思考,在降低概念教學難度的同時,拓寬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一、問題鋪墊,降低概念教學的難度
數學概念的形成本身需要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利用問題的設置做好概念教學的鋪墊可以有效降低概念形成的難度,幫助學生從易到難、由簡到繁、從抽象到具體,促使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
例如,教學“認識幾分之一”時,教師可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入手,通過鋪墊將教學內容從第一類題目引出第二類題目,再通過第二類題目對該概念進行講解和說明,如下。
第一類題目:
5×3= 1×7= 8×3= 7×6= 9×5=
第二類題目:
5÷3= 1÷7= 8÷3= 7÷6= 9÷5=
第一類題目是乘法運算,是學生已經非常熟悉的內容,學生輕而易舉就完成了。第二類題目將乘號變為除號時,學生卻面露難色,此時教師說道:“第二類題目便是我們今天將要一起學習的內容,要想盡快完成此類練習,就需要同學們與老師一起認真學習。”教師便可在此基礎上引出分數線、分子、分母和讀法等概念。
可見,在進行一系列的問題鋪墊中,讓學生自主發現已學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思考中習得相關概念。
二、將問題連串,加深對概念地理解
在對數學概念進行構建時,教師應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分析,尋找其中的共同點。問題組串可以引導學生產生積極的思考,不僅可以對原有的知識、思維以及技能進行再深化和認識,同時可以有效調動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認知能力,使其更加積極的參與到新的學習活動中,為構建新的概念和知識體系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例如,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方法”進行回顧,學生在進行回顧的過程中就會對“轉化”的數學思想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教師再通過事先準備好的長方體、圓柱體模型以及材料,通過小組進行自主研究,促使學生形成合作探究學習,用以下問題串來進行概念教學的指引。
1.拼合成的長方體體積和原來圓柱體體積有什么關系?
2.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對應圓柱體的什么?
3.拼合的長方體體積如何計算?
4.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不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思考,還可以不斷加深學生對概念地理解,找到所學知識存在的規律、總結規律,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
三、追問,拓寬概念運用的廣度
概念的學習需要學生在探索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應有針對性的進行追問,以便提高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程度。讓學生在教師地追問中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探索的過程中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加深對概念地運用與理解。
例如,教學“平移、旋轉與對稱”的概念時,教師可以進行如下提問:1.物體在進行平移運動的過程中都具有什么共同特點?2.生活中有哪一些事物是運用到了“平移、旋轉與對稱”?
追問對學生的思維的培養有非常好的引導作用,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會主動進行積極思考、相互交流,不但理解了概念,也拓寬了概念運用的范圍。
總之,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不同的問題組合來為學生創造生動的教學情境,將抽象的概念恰如其分地融入情境與運用中,使學生有更好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與運用,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的培養自身的數學素養,為今后更深入地學習積累相應的經驗,以便更好地掌握與消化所學知識。
(責編 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