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鐘
[摘 要]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抽象性、系統性極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多方面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應成為數學教師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數學思維;思維品質;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05-0090-01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只會模仿。這種對知識點掌握不透徹的現象是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缺失,是數學教學長期重結果而輕過程導致的。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從教學過程的點滴做起。
一、教學設計合理預設,夯實基礎
數學知識的學習是一種極具個性的主動探索行為。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整合各種有價值的學習素材,科學合理地進行預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課堂上有思維碰撞,讓學生能從多角度、更深入地思考問題。
例如,教學“年、月、日”時,在學生掌握了二月天數少以及利用拳頭數大小月等知識后,教師設計了3個環節:1.起立坐下游戲,游戲規則是讀到大月時,男生起立,讀到小月時,女生起立;2. 算出一年的總天數;3. 根據提示猜老師生日,(1)老師的生日在小月,(2)后面連續的2個月是大月,(3)在暑假之前。這些問題的設計環環相扣,將知識累積在問題處理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思辨和推理能力。
二、練習設計注重變式,引起反思
課堂允許學生犯錯,但如果學生一直犯錯則有可能是學生理解不深刻,憑經驗解題造成的。教師應當就地取材,因勢利導,將練習進行變式,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進一步理解相關概念和挖掘知識的內涵。
例如,教學“分數加減法實際問題”時,學生對分數表示具體數量還是分率混淆不清。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可以以題組的形式呈現:(1)一根電線長3/4米,剪去它的1/4,還剩整根電線的幾分之幾?(2)一根電線長3/4米,剪去1/4米,還剩多少米?學生通過對比與討論發現:題(1)中的1/4是分率,是把“一根電線的長度”看成單位“1”,用單位“1”去減;而題(2)中1/4米表示具體的長度,計算生產剩下多少米應該用總長度3/4米去減。教師幫助學生在“形似”中有所思考,在“神不似”中有所感悟,從而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課堂教學善待質疑,激發欲望
質疑是打開學生創造性學習大門的鑰匙。雖然有時學生可能偏離教師預設的軌道,但是教師依然要站出來為發出質疑的學生解答。這樣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才敢、才會提出質疑。
例如,講解習題“1/5<( )<1/4”時,有學生提出用1+1/5+4來求得,這個“特殊”的方法引起部分學生的質疑。
生1:為什么把分子和分母分別相加就能得到符合要求的中間數呢?
生2:這個想法看似沒有道理,可得數卻符合題意。其他類似題目是否都可以這么做?
師:同學們一起來討論一下,為什么可以這樣做?
經過討論,學生發現:分別取分子、分母的平均數,即(1+1)÷2=1,(5+4)÷2=4.5,由于組成的分數分母是小數,所以分子、分母應同時再“×2”,在這一過程中,“÷2”與“×2”互相抵消,即剩下1+1/5+4。學生為這一發現興奮不已,提出質疑再解決質疑的過程中,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讓學生建立了一定的自信。
四、數學表達要求精練,有的放矢
教師不僅要學生會做題,還要關注學生的數學表達。學生如果沒有精煉、準確的進行數學表達,說明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還不到位,教師應進一步引導。
例如,教學“認識圓”時,教師提問:“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
生1:車子開起來平穩。
生2:車輪中心到車輪邊緣的距離都等于圓的半徑,滾動時與地面的距離不變,會比較平穩。
生1的回答相對簡單,生2的回答體現出了一定的思維能力,重視用數學思維進行表達,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將知識點成功內化為數學語言,說明生2真正掌握了數學知識,思維也就更深刻。
數學學習是思維再創造的過程,教師需要在每一個細節中精雕細琢,推敲如何科學地培養學生數學思維,使思維能力有差異的學生都有所提高,使數學課堂綻放異彩。
(責編 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