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兵兵 池麗麗 康旺
摘要:新課程標準提出‘以學生為本的全新教學理念,就是將學生做為教學的核心,重視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同時也應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真正的實現因材施教推進學生綜合素養的不斷提高。對初中數學教學也是如此,教師首先應真正理解‘以學生為本教學理念的具體涵義,而后將這一理念通過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創新貫穿到實踐教學當中去,繼而不斷能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 教學理念 教學方法 以生為本 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中提出了‘以學生為本的全新教學理念,同時要求在基礎教育教學階段應重視學生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更加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中真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學習方法,為學生在未來發展打好堅實基礎,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初中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以生為本教學理念引導實踐教學活動,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做為教學的最終目標,有效激發學生的潛在思維,形成學生個體化全面發展的全新數學教學模式,這也完全符合新課標提出的標準和要求,更是二十一世紀人才教育和培養發展的必然趨勢。
‘以生為本就是及時轉變以往教育教學中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收的現實狀況,將教材做為基礎,不斷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優化革新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在‘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依據教學具體內容打造良好課堂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自由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來,有效激發學生潛在思維,引導學生勇于嘗試和創新,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熟練的加以運用,切實提高教學有效性,使學生綜合能力獲得全面提升。
(一)教師應進一步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充分了解學生具體學習需求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首要前提就是應將學生的具體學習需求和發展做為教學的根本出發點,所以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自身需要怎樣的學習需求,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數學學習有怎樣的體會,能否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對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能否適應等多個方面的情況,想要實現這一根本,就必須在平時教學活動中多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主動和學生交流。當教師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的初始階段,一些學生由于畏懼和害羞心理導致學生表現出不適應和不信任教師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良好的耐心與恒心不斷的堅持,以真誠和藹的態度與學生進行交流,必然會取得學生的信任為接下來更加針對有效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充分體現出教學的‘以學生為本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引入和運用分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夠充分的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一個小團體中互相配合、交流探討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和進步,在該模式中教師應扮演好分組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協同者和指導者,并積極的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當中來,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和交流,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學生共同學習和發展。在合作學習模式中給學生設置合理適當的問題引發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應明確每位小組成員在組內的職責,使學生在組內能夠有事可做、有的放矢,通過成員間的互相協作和配合最終獲得解決問題的準確答案,實現思想上的共鳴。并且采用合作學習的模式非常符合初中生心理性格特點,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以多種角度審視問題,采用共同方法和形式探索新的知識,通過合作學習共同探討問題每位學生都能夠在組內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意見,使每位同學都能夠在學習中表現自己,充分的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并且在高度民主的學習氣氛中能夠使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采用先學后教的形式,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近幾年來教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入,提倡在實踐教學中將學生做為教學的核心,并充分依據學生學習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調動起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在數學教學中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形式及滿足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標準和要求,又能夠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獲得有效鍛煉和提高,從而有效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比如,在向學生講解‘相似三角形相關知識的時候,運用先學后教的形式來展開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以學生不同特點和具體學習情況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組內先自主性的學習和探討三角形的定義,以及如何判定兩個三角形是否相似,同時遇到問題及時向教師提問,教師在依據各小組普遍反映的問題進行具體和重點的講解。通過這種先學后教的教學形式能夠使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內進行自主探究和實踐探索,學生之間互相進行探討和合作,對新知識有了一定理解和熟悉后教師再正式展開新知識的講解,學生也能夠更快更好的接受新知識將進一步加深對新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繼而切實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志紅.關于以學生為本的初中數學教學初探[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5,(09).
[2]曹海飛.‘以生為本的分層教學模式研究[J].考試周刊,2014,(08).
(作者單位:[1] 蔣兵兵,池麗麗,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實驗小學;[2]康旺,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青山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