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全霞 祁瑞東
摘 要:“互聯網+”是現代網絡化發展當中所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它的出現促使教師的專業發展形勢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幫助。本文主要對“互聯網+”背景下,民族地區高中教師校本培訓的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民族地區高中教育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民族地區;高中教師;校本培訓
一、 前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領域的日益擴大,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正進入中小學教育教學領域,對傳統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內容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因此對學校干部和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由于教師隊伍中對信息技術運用的滯后性,已經成為制約教育手段、教育技術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瓶頸。這種現狀限制了計算機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的廣泛應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觀念更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革新的步伐。教育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指出,“加快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提高教師和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有機結合。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構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因此,造就一支掌握信息技術并能應用于教學實踐的教師隊伍,已成為當前各級各類學校一項緊迫而長期的任務。我校被臨夏州評為“市級示范學校”,所以做好教師培訓工作不能緩慢。學校校委會明確指出,學校教師的培訓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構建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整合與構建校園信息文化,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精神,并試圖以校園信息文化的內涵影響師生的信息技術教育及活動。要想全面落實素質教育,那么就一定要擁有一支高素質高能力的教師團隊。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背景下,僅僅依靠對于教師的職前教育已經難以滿足教育發展需求,因此一定要積極地利用好“互聯網+”的網絡形式,積極地對民族地區高中教師進行校本培訓,從而為教育發展和提升教師的能力素質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二、 確定能力培養目標
在民族地區高中教師校本培訓當中需要對教師進行相應的能力培養目標確定,促使教師能夠在既定目標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首先是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能力。當前階段民族地區的教師在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上并不強,而在現代教育當中則比較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和知識結構的構建。因此,作為教師當前階段一定要掌握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技術和運用技巧,這樣才能將教學內容和信息技術之間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時,在新課改以后,教師在教學方式上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提倡讓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究,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上對于教師來說是角色上的轉換,他們從原本的高高在上,逐漸地轉移到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上。那么作為教師在課堂管理當中難度也有所增加。傳統的課堂管理當中主要采取的是壓制式的方法,在新課改以后很多的教師對于自己的地位開始有些無所適從,那么則需要積極地進行管理能力上的提升。此外,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訓當中的關鍵所在,在新課程當中教師不再是簡單的被動執行者,而是需要成為新課程的研究者。需要研究怎樣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和內容,怎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研究如何開發校本課程等等,對于這樣的內容,教師需要積極地利用起信息技術積極地進行強化,明確能力培養的目標,從而朝著這個目標奮斗。
三、 采取集中化學習模式
對于教師的校本培訓當中可以采取集中化學習模式實施,主要是每周利用固定的時間來進行學習,以一些高校的教師以上門送教的方式來對民族地區的高中教師進行統一化的新課程知識講述和能力培養,促使他們能夠在不出校門的情況下就得到培訓的機會。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能夠讓民族地區教師在教育理論基礎上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其能力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得到提升,為學校和教師方面的個人培訓節省一定的資金。同時,高校方面可以與民族地區的高中教師之間達成一對一的幫扶模式,從學科的專業知識到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可以進行幫助和跟蹤指導,從而促使民族地區的教師能得到素質上的全面提升。
四、 建立完善的培訓效果評價機制
培訓的效果怎樣需要通過相應的培訓評價機制進行保證和衡量。因此為了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保障教師能夠學有所用,能不斷地進行培訓完善,那么則需要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對此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等方式來進行反饋結果的調查。或者通過建立起網絡調查評價機制來進行教師的工作任務調查研究,促使教師能夠明確培訓的目的不僅是幫助他們得到繼續教育,而是要幫助他們達到學以致用,能夠不斷地提升自我的專業能力和水平,從而滿足教師的成長需求,也為民族地區的高中教育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五、 結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校本培養工作的開展,需要充分地展現出信息通信技術的重要作用和優勢。能夠為教師的研修活動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時間上的保障,促使教師的專業發展道路更加的開闊。
參考文獻:
[1]黎瓊鋒.教師培訓與教師專業發展[N].云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03期.
[2]申繼亮,辛濤,王凱榮.教師繼續教育的發展趨勢及思考[J].中小學管理,2009年12期.
[3]史寧中,柳海民.教師職業專業化:21世紀高師教育持續發展的生命力[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4]林正范,徐麗華.創新型中小學教師的培養與高師課程改革[J].教育發展研究,2003年01期.
作者簡介:
雒全霞,祁瑞東,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康樂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