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向我們提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理念,我們要改變以往只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主動完成知識的汲取。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學習方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有一種錯誤的認識,那就是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解題技巧,因此,他們就將教學的重心放在了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上,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都為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讓學生進行反復的練習。這種做法在短期內可能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長期堅持下去,就會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惡心理,得不償失。和解題技巧相比,學生更需要學會如何學習,即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這句話告訴我們,教師要做的不是讓學生“學會”,而是讓學生“會學”,和掌握數學知識相比,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更為重要。因此,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主動完成全面發展,實現“學會”向“會學”的轉變。
一、 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受年齡限制,小學生的感性心理要遠超過理性心理。最為常見的情況是,他們會因為喜歡某個老師而愛上老師所教的那門課。由于感性思維占上風,因此,當他們對某件事物的興趣是否持久也就決定了他們對于該事物的學習能否專注。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想讓學生主動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探索,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他們具備自主學習的動機。
由于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強,因此,在很多人眼里,數學知識都是枯燥無味的。事實并非如此,他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在學生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數學的影子。教師要注意將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教學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以合作促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將其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與交流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在分配小組成員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比例搭配,小組中要有優生、中等生和差生,使學生能夠獲得均衡發展。筆者會在合作活動開展之前為學生布置一些具體的學習任務,這樣,他們的合作學習就會有的放矢,帶著問題的學習也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學習《認識角》一課時,學到“角的大小和張開程度有關”的內容時,筆者向學生提出問題: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隨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在探究的過程中,小組內共同制作了一個活動的角,學生一邊制作,一邊熟悉了角的特征: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的邊。本組做完后與其他組的角進行比較,看看誰做的角大。如果擺動角的兩條邊,看看角的大小有什么變化。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體會到了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張開程度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他們的表達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 以質疑提高自主學習質量
質疑是數學學習中必須具備的能力和素質,因為它能夠開啟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大腦高速運轉,激發學生的智慧。對于小學生來說,提出問題遠比解答問題更有意義。對于教師來說也是如此,和學生共同解答問題相比,由學生提出一個能夠激發教師思考的問題則更能夠使教師有所感悟。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難免會有中斷的時候,如果課堂氣氛沉悶,教學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為了縮短和減少這種思維中斷的時間,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及時向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引發他們的進一步思考,使他們沉浸在腦力風暴中。我們可以利用問題串聯起整堂課,這樣,課堂的每一個小節都會如項鏈上的珍珠一般熠熠生輝,而其中的線就是不同的問題,我們的課堂也會充滿新鮮和活力,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教師所設置的問題要有一定的啟發性,當學生的思維產生阻礙時,教師要及時點撥,活躍學生的大腦,使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致盎然,不厭其煩地解答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如學習《認識圖形》這節課時,筆者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了一些小孩玩積木的圖片,并向學生提出問題:積木的形狀都有哪些?你能將它們歸類分開嗎?一句話就讓學生陷入了思考,進入了新課的學習中。大部分的學生難以區別正方體的長方體,筆者繼續提問:仔細看一下,這兩種圖形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們應該怎樣區分它們呢?這樣,學生的思維又集中到了正方體和長方體的不同上。當他們學會了區別正方體和長方體,也就等于解決了本課的學習難點,也為接下來的認識四種圖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學得輕松,也會更有興趣。
四、 以評價增強自主學習動力
雖然數學學習與練習是分不開的,但是練習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難越好,教師所設置的練習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層次性,能夠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練習題目,以科學、合理、有效的聯系幫助學生鞏固和復習知識。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掌握新知識。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他們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在設計練習時也要盡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不同的內容,使優等生能夠“吃好”,中等生“吃飽”,差生“吃下”。雖然問題分層,但是教師的評價不能分層,評價要對學生一視同仁,多表揚和鼓勵,少批評與處罰。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當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取得了進步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如果學生做得不好,或是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教師就要進行指導和批評。
教師的評價是激勵學生不斷前進的動力。在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不僅要跟其他同學比,還要跟自己比,看看自己比過去有什么進步,今天和昨天相比有什么進步。這樣,學生就能夠逐步學會正確認識自己,他們對數學學習的信心與積極性也能保持下來,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完成接下來的學習。
總之,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只要教師和學生都不輕言放棄,堅持不懈,肯定能見到成效。我們要讓學生自主探究,激發思維,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簡介:
王全剛,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太平店鎮蘇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