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應該從課前、課堂和課后等各方面來實施。課前收集信息,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習慣;課中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課后通過動手操作,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學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動手操作能力;培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動操作能力的培養,一是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從而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識,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形象的物體的知識。二是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探索,增強親自探究的欲望,從而有助于促進學生自主探索,變“學會”為“會學”;一是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則得到驗證,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及時提供課堂教學的反饋信息,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在動手操作中顯不出來,從而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四是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就應該從課前、課堂和課后等各方面來實施。
一、課前收集信息,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習慣。
(一)收集有關信息,獲得感性認識。
教師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妙組織教材,把“丫舌”知識教給學生,把學生教“活”。從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擺在學生面前,讓其觀察生活,搜集信息,才能有效的激發其認知沖突,促使他們自主地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在理解掌握知識,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到自己所學知識的價值所在。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百分率”這一內容時,不把書上的發芽率、成活率等例題搬到課堂上直接向學生講解,先讓學生收集成活率、考試的合格率、種子的發芽率等等信息,并深入到社會上、詢問這此百分率在實際生活中是怎樣應用的。通過收集信息,使學生對“百分率”有了感性認識,對新課不再陌生,能輕松地接受各種新知識。這樣,從日常生活入手學習知識,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促進對新知識的理解,并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二)自制學具,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課前讓學生用紙片裁剪各種三角形,學生為了剪全各種三角形,就必需復習有關三角形的基本知識;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前,布置學生剪一個規范的圓,學生為了剪一個規范的圓,就必須預習圓的有關知識。動手制造學具,學生容易接受,也很樂意完成,在制造學具的過程中,既能讓學生學到一此數學知識,也能增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課堂中要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
(一)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課堂氛圍,形成學生動操作的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氛圍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平等、民主、合作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敢于設疑,敢于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內在的心理需求。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擺一擺,拼一拼,搭一搭等實踐活動。從而,學生在有意識的驅動下,動手操作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的減法”時,求23減7怎么算?教學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拿出23根小棒,試著從里面拿走7根,想想該怎么擺?學生自己會發現從散開的3根中減7根不夠減,但是通過動手操作學生會找到一種不同的擺法。學生動手操作后,在教師引導下,再讓學生分別將自己擺的過程和結論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來,然后請全班評議哪種方法比較好。教學時,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交流了多種觀點,收到了多向的反饋信息。
(二)創設生活情景,引導操作。
數學來源于生活,它是具體的,但數學又是抽象的,我們應該將數學抽象的內容附著在現實的背景中,讓學生學習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發展的數學,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來引導操作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地獲得事物的表象。
(三)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認識梯形”,讓學生四人一小組制作梯形和平行四邊形,再仔細觀察這兩種圖形的異同,學生四人一組通過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制作出梯形和平行四邊形,再根據自己制作的圖形小組合作自主地探索兩者的異同。通過討論與交流總結出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也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
三、課后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指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通過動手操作,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學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的作用,這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關鍵。
(一)操作游戲豐富創造性思維。
數學游戲,是小學生特別喜歡的活動,它既能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有趣的七巧板”就可以讓學生動手,拼出各種有創意的圖形;“俄羅斯方格”也能讓學生創設出多種方案。學生通過操作游戲,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豐富了創造性思維。
(二)手工制作培養創新能力。
它能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興趣,培養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后,教師設計了一堂活動課,要求學生做一些圓柱型的實物模型。教師提示:制作圓柱時必須先制出圓柱底面和側面的展開示意圖,再沿線剪下拼貼而成。學生通過想想,剪剪貼貼制作出各種不同的圓柱型模型,有油桶、水桶、口杯等。有些學生還將圓柱與其他圖形相拼,制作出火箭、電視塔、房屋等模型。
(三)小設計提高應用能力。
利用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和基本的技能,提出實際的問題,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解決。可以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成就感,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
總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是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全面發展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