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俊
摘要:智障學生,由于生理缺陷,得不到平等的人際關系、待遇,健康心理不斷萎縮、扭曲,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常表現為:自卑孤僻;自制力差、喜怒無常,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出現自虐、打架、摔東西等現象;恐懼、害羞,缺乏自信,性格孤僻,不自主與人交往等心理障礙。教師應了解并掌握智障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心理輔導,對智障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智障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智障學生;心理障礙;健康教育
智障學生,存在不同的生理障礙,不能像正常人一樣交流溝通,而正常人也常常忽視他們的心理需求,尤其是長期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子女缺少關心而放任自流,接受了不合理的教育方法和不平等的人際關系、待遇,使得智障學生常常處于一種封閉、半封閉狀態,極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不適當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健康心理不斷萎縮、扭曲,因此,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在完成各科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有責任、有義務走進這些孩子們心中,幫助他們疏通心理障礙,培養健康的心理。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了解并掌握智障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智障學生都有個別差異,作為特教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時刻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教育,切忌一刀切,關注和發展學生的個性不但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根據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智障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是:
(一)自卑孤僻。
由于智障學生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在社會環境中可能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在他們的內心世界里,往往極易產生低人一等、我什么都不行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導致他們不合群,從不主動與人交流溝通,即使在外人主動與他們交流的時候,他們也會顯得手足無措,無從應對。這種狀況導致的結果是智障學生的內心焦慮、迷茫及無助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排解,最后形成更嚴重的心理障礙。
(二)自制力差、喜怒無常。
當其情緒喜悅時,表現得積極性特高,與別人相處和諧;當其情緒煩躁憂郁時,表現得積極性很低,與別人難以友好相處。情感沖動時,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常為一點小小的事而跟別人鬧意見,甚至出現自虐、打架、摔東西等現象。當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表現為悲觀、失望,甚至退縮,破罐子破摔。
(三)恐懼、害羞。
由于先天原因或后天不慎造成差異,使智障兒童在個性上表現為缺乏自信,性格孤僻。與人交往時,總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甚至害怕見人。如有些學生,老師平時教育他們怎樣招呼客人,記憶得也較牢固,但實際上大部分學生在看到外人時不由地臉紅,躲閃一旁,人家問他叫什么名字都嚇得不敢回答。另一些學生,玩耍時說話嗓門很響,但上課要舉手發言卻畏縮不前,說話細聲細語、一言不發。
這些障礙嚴重影響著智障兒童、少年交往的積極性和交往能力的發展。為了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我們應加強智障兒童交往能力的培養,引導他們主動、友好、協作的交往技能。
二、對智障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盡量尊重學生個性,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從而養成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智障學生,雖然智力上和正常人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是智障學生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也有著各自的優點和特長。作為特教老師,我們應該走進這些特殊孩子中間,了解每個孩子的優點,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真正尊重每個孩子獨立的人格,并在不同場合認可、贊揚他們身上的優點,以及對集體的作用,讓他們感受“自己是集體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從而養成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二)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心理輔導,促進智障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智障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決定了對其教育方式的特殊性,既不能局限于一般的課堂式的講座來進行心理輔導,更不能開設心理咨詢室等待學生主動來咨詢。智障學生一般不知道也不會承認自己存在心理缺陷。所以,智障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取決于教育工作者在和他們朝夕相處的過程的觀察發現,并針對學生自身出現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教育、糾正培養。
1.走進智障生中間,在平等交流中發現學生心理問題。
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合作伙伴。在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環節上,教師應成為“學生的伙伴”,更有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養成。通過自由交流,引導學生講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同時注意語言錯誤糾正。由于老師把自己定位于“合作伙伴”,則能心平氣和地成為一個傾聽者,讓學生感到輕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總是流露出最真實的內心想法,老師則可以捕捉到最真實的教育信息,得到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由于是平等交流,老師不需要有任何空洞的說教,和學生一樣,也是就事論事,但是在這個“論”的過程中,則可以不動聲色地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及正確的生活態度、接人待物的方式方法教給了學生,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2.日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智障學生日常活動中蘊藏著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育目標和教學計劃。如通過語言領域的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培養學生樂于與人交往的性格。
在生活活動中,通過洗手、穿衣、做值日、整理衣物等活動,不僅培養了智障學生的良好衛生習慣,也培養了智障學生住校的獨立生活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在教學中,各科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對學生進行口頭與書面交往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設情景進行角色扮演:家庭成員之間;做客與待客;探望與被探望;服務與被服務;智障兒童的知識遷移能力差,不會靈活應用學到的知識與技能,所以對于各個場景還要設計不同的變式,并不斷變換主體與客體,訓練學生掌握同一情景中不同情況的交往語言與技能,增強積極交往意識。
參考文獻:
[1]兒童語言障礙及矯正,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兒童發展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