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德 黃旭 周佳 袁歡歡 仝愛華



【摘要】本文以宿遷學院學生為用戶群體展開調查,利用統計軟件量化學生用戶對于在線課程的滿意程度,發現現階段學生用戶傾向于參加以教師面授為主授課方式,在線自學課程僅起到輔助性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學校可以適當開放閑置時的機房、網絡等資源,可以適當提供學生課外所需的、針對性的在線課程,同時高度重視線下課程,增加線下課程與線上課程的互動,高度重視在線課程中教師的重要作用。在線教育機構需細分用戶需求,同時注重用戶對于個性、人性發展需求的滿足。
【關鍵詞】在線課程 用戶需求 線下課程
在線課程是一種全新的教育課程模式。它以用戶終端為載體,運用信息技術對課程資源、時間、空間的整合分配,引導師生進行線上教學活動,進而對深入教育教學改革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國重視教育的發展,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報告中,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培育、發展在線課程教育資源,助力我國在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1]。由于技術、政策、市場等因素利好,大量資本涌進教育市場,紛紛樹立品牌,發展在線教育平臺,截止2017年6月,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到1.44億人[2],預計2017年在線教育市場突破2810億元[3],
在線課程的按照參與在線課程的角色劃分,其用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教學者,即在教學中采用慕課、微課等在線課程資源,并且可以配合翻轉課堂或者混合式教學以提高教學效率[4];另一類為接受教育者,即使用在線課程進行學習,以獲得相應的學分、學歷、技能等。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線課程平臺對于不同群體的用戶需求不能全面顧及。為了進一步了解高校學生用戶使用在線課程的情況,調查團隊選取宿遷學院學生用戶為調查對象,通過發放問卷、訪談等方法,調查用戶的年級、參與在線課程的時間、地點、目的、內容模塊等基本情況,將在線課程與傳統課程進行對比,以課程評價的方式對課堂啟發、信息資源、課堂氛圍、師生交流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尋找學生用戶的需求。
一、宿遷學院在線課程簡介
宿遷學院借助網絡科技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近年來,學校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學生為目標,不斷優化教育教學方法,全面地提高學校管理服務水平;運用現代科技,努力打造信息化、數字化的現代教育體系。本校學生用戶使用的在線課程平臺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本校各專業老師自建課程為主,利用泛雅超星在線課程平臺,結合翻轉課堂或混合式教學。課程主要有四個學習模塊:一是課程進度模塊,即具有統計本人學習進度、答題情況、活躍程度等并可以判定綜合分數。二是課程學習模塊,即學習的內容,通常以PPT、文字、微課等形式展現。三是課程討論模塊,即師生互動環節,不僅有文字的敘述,還有學生對案例演示及觀點的視頻錄像。四是課程拓展模塊,通常有課外文獻、資料鏈接等。第二類是以高校邦、知到等平臺為依托,引入校外在線課程資源作為學生的選修課。對于選修課,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學習。課程納入學分體系。課程分為視頻模塊、師生討論模塊、在線測試模塊等。第三類是學生自主使用校外在線課程,如中國大學、233網校、新東方網校等,進行自我學習與提升。此類在線課程平臺,多數以企業機構自建為主。教師通過遠程端以直播或者錄播的形式進行授課。
二、學生使用在線課程情況調查分析
為深入了解學生使用在線課程情況,調查團隊以發放問卷、訪談等形式,獲取學生用戶使用在線課程的基本信息。在2017年9月至10月,調查團隊發放了2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計193份。
(一)學生用戶的性別及年級情況
調查對象中,其中男生占總人數的53%,女生占總人數的47%,男生總體占比稍大。調查學生的年級遍布大一至大四,其中大三學生人數占比最多達35%,大一學生人數最少,僅占總體的14%。
(二)學生用戶使用時長情況
學生每周使用在線課程時長,有46%的用戶在2~4個小時,其次有30%的用戶使用時間少于2小時,高年級的學生使用時間較長。調研團隊在訪談中了解到,低年級同學在使用校內在線課程時,線上課程內容所占時間較短。高年級的學生用戶,不僅要在校內在線課程上花費時間,多數學生還選擇校外機構的在線課程平臺,以備考相應的技能證書、考試等。
(三)學生用戶使用方式情況
學生用戶使用方式通常不固定,并且多樣化。多數同學選擇兩個及以上方式,其中使用手機方式占比最大,其次為筆記本電腦。其他類別中,少數用戶使用平板電腦等產品。可知,多數學生用戶使用便攜式移動端進行在線學習。
(四)學生用戶使用地點的情況
學生用戶使用在線課程學習地點以宿舍和圖書館為主,其中宿舍占比最大為48%,其次為圖書館,占比為41%,這也與學生使用移動式設備相應合。
(五)學生用戶選擇課程的內容情況
學生用戶對課程的類別選擇中,經管類、語言類、法學類課程受到學生關注,分別占比28%、27%、21%。其中選擇經管類課程人數最多,其它類中,歷史類、哲學類占比較少,不足3%。
(六)學生用戶關注課程的模塊情況
學生用戶使用在線課程時,最關注的是拓展視頻模塊,其次為教師課件模塊。其它類中,學生對進度統計、教學說明等關注較少。詳見圖1。
(七)學生對于在線課程的認可度
表2顯示,想提升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的學生用戶認為在線課程有助于學習的人,達到167人,占想提升自己知識水平的總人數的91%。想提升自身水平的用戶中,僅有9%的人認為,在線課程對自身發展沒有幫助。不想提升現有水平的用戶中有70%的人也認為在線課程對自己有幫助。不想提升自身水平的用戶中有30%的人認為在線課程沒有任何幫助。可見,無論是否有學習動機,在線課程對于大部分用戶是有幫助的。
(八)學生用戶對于課程方式滿意情況
在高校課程中,存在著多種類型的課程方式,大的方面可分為四類:一是在線自學課程,即在學生用戶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僅僅在遠程提供視頻或資料。二是傳統課程,師生聚集在線下教室,進行學習交流。三是以在線自學課程為主,教師下線答疑為輔。四是以教師面授為主,在線自學課程為輔。
表3給出了不同的課程方式滿意程度的列聯表。由上表發現,教師面授為主、在線課程為輔的學習方式是學生最滿意的,學生最不滿意的課程方式是在線自學課程的方式,193名被調查者中有81人最不滿意該方式。
在線自學課程不同優勢的滿意度相差較大,學生用戶最滿意的是其信息量較大,但其滿意度還是低于傳統課程中課堂氛圍與教學啟發兩個優勢的滿意度。在線課程其它的優勢包括自主選擇課程進度、課程拓展等。
傳統課程各方面優勢的滿意度比較均衡,學生用戶最滿意的優點是課程氛圍較強和教學啟發較為直接。可見,學生用戶進行課程學習時受課程氛圍、教學啟發、課程信息量等因素影響較大。
三、提升高校學生在線課程學習效果的幾點建議
在線課程發展至今,雖然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還是存在部分的不足。通過本次學生用戶的反饋情況,經過調研團隊后期的訪談整理與數據分析,發現了一些問題。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學生在線課程學習效果,下面提出幾點建議。
(一)學校可以適當開放學校閑置時的機房、網絡等資源
通過調查數據的反映,多數學生用戶在宿舍以手機等便攜式設備登錄平臺,可能會使學生對在線課程的重要性的意識減弱,不能達到像參加傳統課程時的心無旁騖。學校可以將閑置時機房資源提供給學生用戶,不僅可以提升部分學生參與在線課程時的計算機、網絡等硬件條件,還可以增強學生對于在線課程的重要性的意識。
(二)學校可以適當提供學生課外所需的、針對性的在線課程
在被調查的學生用戶中,使用時間最長的是有動機需求的同學,學校可以利用校內優質的教師資源,開展相對應的在線課程資源,如技能培訓、考證、考公、考研等。
(三)高度重視線下課程,增加線下課程與線上課程的互動
學校在培養學生的自主獲取、自主吸收資源的能力時,也需因地制宜,不能弱化教師參與線下課程的作用。從調查結果來看,多數學生用戶傾向于參加以老師面授為主的課程。因此,教師在鼓勵學生用戶參與在線自主課程時,也需要考慮學生對于線下課程的喜歡程度,適當增加線下課程與線上課程的互動。
(四)高度重視在線課程中教師的重要作用
從調查中發現,學生參與的在線課程需要有一定的課程氛圍、課堂啟發、師生交流。僅靠先進的計算機、人工智能等技術現階段可能無法替代教師在課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五)在線教育機構細分用戶需求
校外在線教育機構可以再次細分學生的用戶群,確定各年級階段的需求。在被調查的學生用戶中,想提升自己現有水平的高年級用戶是產品的主要使用對象,教育機構可以針對他們進行相關課程開發;對于暫不想提高自身現有水平的學生是潛在用戶,教育機構可以通過適當引導、增添輿論環境等方法,激發其學習動力。
(六)在線教育機構應注重用戶對于個性、人性發展需求的滿足
分析調查結果后發現,學生最不滿意在線自學課程的原因,是這種教學方式缺少了人性化的關懷與交流,用戶通過冰冷的機器無法獲得像線下課堂般的溝通與體驗。為此,教育機構可以利用大數據建立個性學習分析,在個性中尋找共性,建立共性用戶之間的交流渠道,擴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認同感,賦予產品個性化和人性化特征。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http://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2]周小白.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44億K12領域融資34.3億元[DB/OL].(2017,11,18)[2017,12,11].http://www.techweb.com.cn/ data/2017-11-18/2607838.shtml.
[3]艾媒咨詢.2017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白皮書[DB/OL].(2017,11,22)[2017,12,11].http://www.iimedia.cn/59782.html.
[4]劉華.在線課程融入高校課程教學系統:障礙及其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6,3(5).
基金項目:2017年宿遷學院大學生創新訓練“高校學生在線課堂學習情況調查研究—以宿遷學院為例”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馮文德(1996-),男,江蘇淮安人;黃旭(1996-),女,江蘇南通人;袁歡歡(1996-),江蘇鎮江人;周佳(1996-),女,江蘇揚州人;仝愛華(1981-),女,山東菏澤人,宿遷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農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