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娟
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本著“形象化、生動化、興趣化”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獲取積極的體驗,從而更直觀形象地獲取數學知識,理解數學規律,掌握數學學習方法。
關鍵詞 小學數學;動手操作;作用
中圖分類號:B0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1-0116-01
一、動手操作使學生從中領悟到學習方法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認為:一個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教學生研究,教學生創造,教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是生硬的傳授知識,而是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我在教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一節內容時,就充分體會到了學生動手操作,自己總結的優越性。在教平行四邊形面積前一天放學,我就讓學生回家自己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并畫出高,標出底和高,上課時,我請一個后進生讓他將自己的平行四邊形拿到講臺上,告訴全班同學底和高。然后要全班同學動手將自己的平行四邊形沿著高剪下一個三角形,并且將這個三角形從一側平移到另一側。拼成一個長方形,老師巡視檢查,每個學生都非常認真的動手操作,興趣非常高,接下來讓大家思考,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什么?大多數學生都知道了是底和高,少數后進生不知道,我又讓他們將長方形還原成平行四邊形。然后又拼成長方形,這樣反復動手操作以后,后進生也認識了底和高,學生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長×寬”很容易遷移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底×高”。以后在教學三角形、梯形面積時,我還是完全由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總結、概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全班學生對面積計算這部分知識的掌握都很好,計算面積是隨手拈來。
二、動手操作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實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號操作三個階段。而動手實踐則在于促成學生進行實物操作,學生在實物操作的過程中獲得最直接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是最為寶貴的,它將為后兩個階段“表象操作”和“符號操作”作充分的準備。俗話說:“眼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這與新課標提出的“做中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們知道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動手操作中學生不但在觀察、分析、比較,還要進行抽象、概括,從中發展思維。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第一冊的《比一比》中的“同樣多、多些、少些”時,我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播放三只小豬的故事。讓學生再看看圖說,誰比誰多些,誰比誰少些。最后讓學生動手操作:第一行擺4個圓,在圓的下面擺三角形,三角形比圓多一個,第二行擺幾個三角形?學生很快擺出5個三角形。接著第一行擺5朵花,第二行的比第一行少兩朵,第二行擺幾朵花?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很快地在第二行擺出3朵花。通過老師的點撥、引導,使學生認識一一對應的方法,從而知道“同樣多、多些、少些”的含義。這樣學生在思維中操作,在動手中思維,并通過語言,將操作過程“內化”為思維,使思維得到發展。
三、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創新
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學生的動手操作。例如,在教學“搭一搭”一課時,就要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擺手中的正方體。再擺一擺過程中才能體會如何符合要求的正面、側面,在擺一擺中,使學生聰明才智有機會發揮出來,讓他們感受數學,經歷數學,體驗數學,既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習“角形的認識”時,讓學生先用兩條線畫各種各樣的圖形,然后分辨這些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這樣,學生對角的概念有清晰深刻的認識。比較簡單的數學知識,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擺一擺,摸一摸,畫一畫,量一量,測一測,就可能有所發現。通過自己動手獲得的知識,理解深刻,記憶牢固,學生學起來熱情高漲,又提高了實踐能力。
四、發揮動手操作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數學課程來源于生活,必將回歸到生活中去,這就表明了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而想要達到此教學目的,就需要高度契合學生的好奇心理、動手心理,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更好的解決實際性較強的問題。當然通過動手操作環節,還能使學生的學習更具趣味性。比如在學習《米、分米、厘米》相關長度單位的內容時,當學生初步了解三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之后,就可以給學生設計實際問題讓他們去驗證:你們知道我們學校的操場的長度嗎?應該用什么長度單位表示最合理,又該如何去換算其他長度單位呢?通過讓學生的動手操作,課堂不僅更加活躍,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魅力所在。
五、動手操作使數學學習更有趣
一位教育學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動手操作的過程是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不僅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而且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起來,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動手操作還可以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在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既適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使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只有在操作中快樂的學習知識、理解知識,才能把形象的感性認識轉化為抽象的理性認識。
參考文獻:
[1]李鳳娟.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吉林教育,2015(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