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張衛東 陳勇 李續蘭 付超
關鍵詞:高校;領導干部;人文素養;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領導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組織骨干,是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者和中堅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領導干部肩負著重大的政治使命和責任。這促使領導干部必須具備各種素質和能力,而人文素養是經常被忽略的因素。在我國教育事業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對高校領導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經從傳統意義上單純的行政領導者轉變為具有高校功能特點的全方位專業統籌者。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就要求高校的領導干部不但要懂學術、懂人力、懂決策,更要在自身主體上下功夫,而人文素養則成了新時代高校管理者自身素質的根本。
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之后,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極大地開闊了眼界。這一階段下人類文明程度空前提高,物質財富積累極大豐富,已逐步從以溫飽維持生命的需要轉變到對精神與心靈感受的追求。此時,人的精神世界必然將對社會發展產生極大影響,這個世界中的領域應該有科學、藝術和人文。科學是一個求真的過程,它給予人以理性,幫助人對自然做出正確的判斷;藝術是一個追求美的過程,它給予人以感性,可以使人對生活充滿激情;而現代意義的人文則既要求有對自然和人的科學認識,又要求追求二者真善美的本質,從而達到理性與感性的有機融合。
科學強調客觀規律,藝術更注重主觀情感;科學講的是理性,藝術更富于情感;科學就是根據事物的普遍性處理事物的特殊性;藝術則是根據事物的特殊性去處理事物的普遍性。而人文則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沒有科學,也不能沒有藝術,更不能沒有人文。所以,也可以把人的綜合素養概括為科學素養、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理解人文素養,遵循字面內涵表述組合意義就是最實際、最便利的途徑。人文,在這里當為確定的人文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哲學、文學、法學等);而素養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組合而成的。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
目前對高校領導干部素養研究方面一般多集中在科學素養、媒介素養和法律素養等方面,而對人文素養的重視程度略顯不足。一方面這是發展市場經濟形勢下,現代社會提倡科學、法治等價值觀,促使領導干部必須緊跟時代潮流,迎合時代發展需要,對自身素養提升做出調整;另一方面,人文知識和價值在當前存有有無皆可之嫌,再加上人文本身就難以把握,故人人只能心照不宣,避而不談。這促使領導干部更愿意接觸那些易于實踐、比較容易把握的素養,可以立竿見影,又可增添實干的光環。但是,隨著社會經濟改革走向深入,領導干部缺乏人文精神,在決策謀劃中缺乏人文關懷的情況屢屢出現,引起了社會的重視,促使人們思考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呼吁領導干部必須加強人文素養的養成。
1.知識結構偏于單一,人文知識稍顯欠缺
廣義的人文素養范圍很廣,但從本文論述的角度看的話,這里的人文素養主要是指專業理論和技能之外的其他文化素質和涵養。當前的高校領導干部,一般都是由業務突出的專家教授擔任,業務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的層次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說到人文知識素養,卻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例如,對于理工科的教師來說,很多教師往往只專注其專業修為,但很少關心自己在人文社會學科等方面的知識儲備。而對于從事人文社會學科的教師來講,除了其所鉆研之學科,很多人也難以保證更廣范圍的文化素養,甚至包括科學素養。現今知識的專業化發展不再是唯一的發展趨勢,綜合性知識、邊緣學科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單一的知識結構往往趨向將個人局限于現有的某個專業而無法構建更廣闊、宏觀的視野,這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會限制其專業水平的更好的發展。對于高校領導干部而言,也還需要不斷完善自身風范,增強人格魅力,提升人文素養。
2.教書育人的服務意識欠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道在首位,授業在其次。高校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如何做事、做人,領導干部亦是如此。教書與育人自古就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的神圣使命所在。時代發展到今天,大學社會角色的轉變,使得高校領導干部們也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身處于商業化的現代社會,市場經濟使得人們的價值觀日趨功利化,作為社會的一員,高校領導干部也很難獨善其身。面臨商業社會中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誘惑,一些人的思想觀念開始出現一些偏差。這樣的價值定位必然會弱化大學本身教書育人的職能,對學生的管理也往往流于表面,對學生身心的成長缺乏真誠的關注。
1.在教育中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
如前所說,人文素養包含兩個不同的層次,人文知識是基礎部分,作為人文素養的核心部分的人文精神,它則是人文知識內化于個體而形成的,要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首先要從人文知識學習開始。由于職業的專業性所在,高校領導干部重視專業理論學習和業務水平的提高本是無可厚非,但是卻不能因此而忽視了專業之外更廣范圍的人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人文知識包括哲學、歷史、文學、藝術、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識素養,人文知識涵養對個體不僅具有開拓知識領域、培養人文素養的本體價值,而且對個人專業的發展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人文知識素養作為一種人類基本文化的知識涵養,可以使個體具備更加靈活多樣思維方式、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和更強的非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加速科學研究獲取成功的進程。大家熟知的優秀的高校管理者,都是集極高的科學素養和良好的人文素養于一身的人,正是這兩者完美的結合,才促使他們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游刃有余。
2.品讀文化經典,加固人文知識底蘊
多讀書是高校領導干部提升自身人文素養的必要途徑,鑒于保證管理與行政的前提,讓業務繁忙的高校領導干部花大量的時間來縱覽人文書籍是不太現實的,但是在課余抽出一些時間來認真品讀一些中外古今的文化經典卻無不可。沒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是談不上真正的有價值的創新的,而拒絕經典的人是根本談不上什么文化底蘊的。多讀書、讀好書,從人文經典讀起,在閱讀中領悟哲人對世界、對人生的思索,對真善美等生命基本價值的頌揚,這些人文文化之精華不僅可以滌蕩人的心靈,也給人無限的啟示和創新動力。一旦真正地融入了文化經典的人文境界,高校領導干部自身對人文知識的興趣和求知動力必會有增無減。除了人文典籍的閱讀,高校領導干部還可以從細處入手,從各自的專業著眼,讀一些由著名學者和科學家寫成的人文和科學完美結合的好文章、好作品,以此為向導,促進自我的思考和人文反思。
3.在教育管理中體現人文情懷
人文素養是多維度的涵養,除了基礎層次的人文知識,還有更深層次的人文精神。高校領導干部歸根結底還是一名大學教師,教書育人是大學教師的本職和使命,要求大學教師構建自身良好的人文素養,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人文知識,可以促進學生人文知識的增長,更重要的是教師自身人文精神對于學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教師具備教書和育人的雙重職責,教給學生知識固然重要,教育學生成才更加難能可貴。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俱佳的綜合性人才,對學生綜合性人文素質的培養日益提上了教學日程,這必然的前提是首先要求大學教師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良好的人文素養不僅僅體現在教師自身豐厚的人文知識積淀,還體現在大學教師自身人文精神在教育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的折射。換句話來說,大學教師要構建自身的人文素養,除了人文知識的學習,還可以將這一修身過程融入教學育人的點點滴滴之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提升人文素養,體現自我的人文情懷。
4.在學術科研中弘揚人文精神
高校領導干部除了肩負行政管理的任務,同時還應擔任起學科專業領域的科學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的職責。除了行政管理成績,學術成果也成為衡量高校領導干部業務成績的重要指標,也是高校領導干部成評定和晉級的重要影響因素。由此,學術創新成為眾多高校領導干部們主要的任務。
總而言之,學術的過程和行為需要每一個學術人以認真、負責的心態來對待,努力規范學術應有的秩序和氛圍。高校領導干部作為學校和學術領域的領軍人物,在學術科研的過程中,要不斷提升自我的人文修養,弘揚人文精神,以自身豐富的人文品格來塑造大學校園里的良好的學術氛圍,為大學校園的學術繁榮的景象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基礎。
[1]萬良春.領導科學案例新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尤西林.人文精神與現代性[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
[3]蘇保忠.領導科學與藝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4]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5]賀善侃.領導科學和現代行政[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
[6]邵慶祥.人文素養與中華詩教[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7]周國平.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楊光斌.習近平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