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婷
【摘要】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的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小學生豐富而寶貴的詞匯庫,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帶有具體性、形象性,因而以具體而形象的事物作為理解成語意思的中介當是行之有效的。
【關鍵詞】 低年級;成語教學;讀讀背背
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的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們學生豐富而有價值的詞匯寶庫。因此,無論是教材的編排,課堂教學,還是考試命題的提出,成語都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小學生的成語積累,在階段目標(第一學段1—2年級)中指出要學生“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為此,蘇教版小學語文從第二冊起,在每個單元里編排了“讀讀背背”這一板塊,“讀讀背背”中含有一組成語和格言警句(或古詩)。
由于低年級學生感知還處在初步發展的階段,認字能力比較弱,還不會查詞典,那老師可以運用什么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讀讀背背”中的成語呢?這的確是一個難題。然而只要我們順應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遵循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這一問題也不難解決。要讓低年級學生理解成語的意思,并不是要學生給這些成語下定義,讓他們把定義背出來。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還很難掌握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以具體而形象的事物作為學生理解成語意思的中介應當是行之有效的。下面結合自己的實踐和教材中具體的成語,談談我的成語教學方法。
為了讓學生學習成語更加方便,“讀讀背背”里編排的成語基本上都和這個單元的課文內容有一些聯系。所以,我們教學成語就要充分地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如蘇教版語文第二冊練習8“讀讀背背”中的成語:
臨危不懼、多謀善斷、從容不迫、方寸不亂
這組成語是對杰出人物臨危不懼、從容應變這一心理品質的贊頌。學生在本單元學過了課文《司馬光》一課,知道小時候的司馬光就是這樣一個人。有個小朋友掉進了大水缸里,場面很危險,別的小朋友都嚇壞了,司馬光卻表現得與眾不同——一點都不害怕,這就叫“臨危不懼”。他當機立斷,想到了搬起石頭砸缸救人的好主意,這就叫“多謀善斷”。別的小朋友遇到這種緊急的情況時都慌了,而司馬光能夠從容鎮定,不慌不忙,這就叫“從容不迫”“方寸不亂”。教學生理解這一組成語,只要聯系課文《司馬光》的故事情節說一說,體會幾個成語的意思,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讀一讀背一背,學生也就輕松地掌握了。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練習2中安排了“春暖花開、春色滿園、春光明媚、春意盎然”四個成語,描繪了自然界美好的春光。而本單元編排的《春筍》《雨點》《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五篇課文也逐一展現了春天無限風光。教學中,我跳過課文,先學習四個成語。在一幅幅美麗的春光圖片中,學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麗,初步感知了這四個成語所描繪的情境。看著看著,孩子們情不自禁地朗讀起來,他們語調高昂,滿懷喜悅,把春天的美麗通過朗讀展現了出來。于是我進一步安排孩子個別讀、女生讀、男生讀、輪讀、齊讀、師生互讀、拍手讀,一上一下,一前一后,好像對對子一樣,孩子們樂讀易記。在這樣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朗讀中,學生熟讀成誦,體會了成語的音韻美。
鼓勵學生回憶相關生活情境是理解成語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很多練習中的成語是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的,教學時我們要關注學生非語言實踐的生活經驗的運用,把學生的各種體驗融入對成語的感悟揣摩中,這樣就能更有效地培養他們的語感,使他們積累成語,并能表達運用。如蘇教版語文第三冊練習1的四個成語:
張燈結彩,歡聚一堂,普天同慶,喜氣洋洋
這四個成語都是描寫節日歡樂熱鬧景象的。組成歌,意思連貫,朗朗上口,再配以圖文,好背易記。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的內容,了解人們在什么地方(唐人街),什么環境(到處張燈結彩,空中焰火閃爍),大家在干什么(敲鑼打鼓,舞龍,歡呼),表情如何(興高采烈,喜氣洋洋)。然后啟發學生以春節為例,談談過節時的熱鬧景象,相繼出示成語,聯系圖畫,大體了解成語的意思。如:春節,是民間最為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起大紅燈籠,用彩綢做成彩球,懸掛在大門上,這就叫“張燈結彩”;年三十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節聯歡晚會”,這就叫“歡聚一堂”;春節到來,全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的華人,都在共同慶祝,這就叫“普天同慶”;節日里,歡樂的氣氛,人們高興的樣子,就是“喜氣洋洋”。在學生把成語與其表現的情景聯系起來的基礎上,再誦讀成語歌,鞏固記憶。
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這對于熟記成語的教學,同樣是適用的。學生在成于象,感于言中理解了成語,積累了成語,也運用了成語。
有時候練習中的幾個成語意思連貫,很像一首四言小詩。教學這樣的成語歌,不要孤零零地解釋四條成語,而是要把它當成一首小詩來教。要讓學生一邊讀成語歌,一邊借助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力求進入成語歌所描繪的境界中去。讀的時候,也不要覺得是干巴巴地念四個成語,而是要把它當成一首小詩來讀,要一邊誦讀一邊在頭腦里“過電影”,力求讀出感情來,讀出韻味來,有一種美的感受。這么一來,兒童憑借語言環境,就能意會到這四個成語的意思。如蘇教版語文第二冊第3單元的成語:
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
這四個成語,語意連貫,一氣呵成,表達了一個中心:抱定一個宗旨,只要堅持不懈,頑強不息地干下去,就一定能戰勝困難,取得成功。教學時,教師可聯系《精衛填海》的故事內容,幫助兒童理解成語歌的大致意思。(關于“愚公移山”,教師可以簡單地講講這個故事。)然后,讓學生把它當作一首四言小詩來誦讀。要讀得鏗鏘有力,要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讀出來。成語歌的意思明白了,四個成語也就自然理解了。
有些單元練習中的成語,似乎既脫離本單元的課文內容,同時又缺乏相關的生活體驗。對于這些成語,更要注重插圖的利用。因為教材中精美的插圖巧妙地展現了這些成語的直觀意象,有助于學生理解。如蘇教版語文第四冊練習3中的成語:
跋山涉水、餐風飲露、水送山迎、賞心悅目
這4個成語描寫了學生外出郊游,一路上很辛苦卻又心情愉悅。由于這4個成語孤立于本單元課文之外,缺少與之相匹配的語境,同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講,又沒有與之相似的經歷。因此,我充分地發揮了插圖的作用,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所畫的景物“山山水水”,理解“跋山涉水、水送山迎”;觀察人物的神情,體會盡管“餐風飲露”很辛苦,卻難掩一路觀光的“賞心悅目”。
插圖的利用為學生有效地搭建了理解的平臺,幫助他們體會了成語的意蘊美。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成語的編排是多樣的,我們要善于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合的教學情景,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語文教學特點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悟,自己去習得,自己去運用,自己去創造,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最后使學生愛上成語,愛上讀讀背背這一教學內容,愛上傳統文化。
[1] 李小紅. 淺談如何巧妙學成語[J]. 成才之路,2011.
[2] 王緒華. 淺談低年級的成語教學[J]. 新課程:教研版,2009.
[3] 劉藝慧. 多元學習法,有效學成語[J]. 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1.
[4] 王正義. 讓低年級“成語串”教學換發生命的活力[J].小學教學參考,2010.
[5] 張曉琴. 成語學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享受——淺談讀讀背背中的成語教學[J]. 雪蓮,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