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憶
關鍵詞:依法治國;思想政治課;法治教育;高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法治教育是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的產物之一,其為社會的和諧平穩發展提供了較有利的法律制度保障。從基本概念來看,法治教育主要是以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為主要的教育內容展開教學活動,其不單單指的是課堂上的授學行為,在課外的宣傳、傳播與實踐中也會展開相應的法治教育。而對高校學生而言,思政課是法治教育的重要載體與表現形式,高校學生可以通過思政課程的學習了解到相應的法律法規,并掌握有益的法律知識,提升自身的法律文化修養。
1.依法治國的基本概念與主要理論
(1)依法治國的基本概念。“依法治國”是我國堅持的治國方針,其最早來源于江澤民同志在1996年提出的關于實行依法治國,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著名理論。隨即,在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會議上首次將依法治國列入會議思想,并明確當代我國的治國方針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1999年召開的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中,“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思想被引入憲法中,賦予了其重要的國家意志力。直至黨的十六大會議中,“依法治國”才在國家的建設與社會的發展中全面貫徹落實。由此可知,依法治國在我國不斷地發展與進步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從其基本概念來看,依法治國主要是將國家、民族、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人民群眾的廣大思想意識作為基礎,根據相應的法律制度對國家事項進行治理與管理的過程。
(2)依法治國的主要理論。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國共產黨理政治國的基本戰略思想。我國在依法治國方針的基礎上,更好地引導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下的人民群眾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在近幾十年的不斷發展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依法治國是我國根本大法——憲法中的重要內容板塊,其本質上是對我國現適用法律法規以及根本大法憲法的認同與尊重。在依法治國方針中,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與國家是重要的發展方向與目標,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是基本前提,在社會發展與實踐中積極踐行法治思想,建立并完善系統化、全面化的社會法律制度是重要內容。另外,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中,也要積極地完善并建立科學的黨內監督體制,以此更好地推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針,并進一步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依法治國方針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依法治國是我國堅持的治國方針,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基本戰略思想。在國家不斷建設與社會發展的背景下,依法治國也是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思想。在依法治國背景引導下,高校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重要內容之一即法治教育建設。高校的法治教育活動是依法治國視野下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實現社會民主、和諧的目標而展開的。
其次,在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積極培養全方面綜合型優秀人才過程中,依法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針,加強高校學生的法治教育發展是極其重要的。高校是為我國優秀人才提供高等教育的學府,在當今社會主義法治背景下,高校的大學生也是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重要主體,對其加強法律知識的普及,加強法治教育的發展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最后,依法治國方針在不斷完善并加強高校學生的法治素質與法律文化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縱觀當今大部分高校的法治教育活動,首先也是最基礎的就是要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教育,更好地對學生開展法治教育,使其學習到更多的法律知識,對其日后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法治教育的持續平穩發展
法治教育的發展歷程是漫長且艱辛的,其最早起源于1949年,至今已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并得到了持續且平穩的發展。
第一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法治教育由最初的空白階段至后續的初步成形經歷了較長的時間。到了二十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我國紛紛向蘇聯等國學習并借鑒了優良的制度經驗,法治教育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重視,并取得了初步的發展。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至二十世紀末的這一段時期。在該時期內我國的教育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恢復高考”“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等各類重視教育在社會發展進步中重要作用的事件產生,法治教育在該背景下也得到了更為迅速的發展。第三階段是二十一世紀初到當今繁榮的法治教育發展狀況。而我國教育部也曾在2005年頒發《05方案》,該方案明確指出要將獨立的“法律課程”與“思想品德教育課程”進行融合并立,并要求各地區高校加強對學生法治教育的發展,并全方面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使其突破課堂學習的局限性,更好地向課外實踐發展。
2.法治教育師資力量的不斷加強
近幾十年來,通過考察法治教育教師隊伍的數量與師資力量,我們可以看到全國高校法治教育是不斷朝著全面化、科學化與高效化的方向發展的。尤其是近幾年,隨著我國依法治國戰略思想的不斷貫徹落實,法治教育在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高校師資配比中,具備專業法律知識的教師比例也在逐步增加。然而,從學科分類來看,法治教育不僅僅是法律專業的學生所學,其也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研究范圍之內。因此,通過收集的資料顯示,在當今不少地區的高校中,馬克思主義體系的教師數量逐步上升,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教師占據86.5%比例,剩余的最低學歷為本科。從教師的資歷與年齡結構來看,近幾年也呈現出趨于年輕化的方向發展,年輕的血液注入到當今高校法治教育的發展中勢必會帶來一場“翻天覆地”的改革與變化。
3.法治教育的方式與手段也逐步多樣化、科學化
當今是新興的Web2.0時代,網絡多媒體技術與新媒體科技的發展也逐步影響了法治教育的發展進程,在不少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也逐步看到了這些新興多媒體技術的影子,由此可知當今法治教育的方法與手段逐步的多樣化與科學化。在法制教學模式方面,摒棄了過去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逐步開始考慮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創新出實踐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情境式教學等多種方法。在教學手段方面,多媒體設備與技術的運用日趨成熟。在思政課的課堂授課中,隨處可見教師利用簡易的計算機PPT軟件進行教學,通過音頻、視頻播放的方式能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識。而新媒體的發展也促使著法治教育日趨網絡化,微博、微信、論壇、博客等媒介成了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文化素養的多種渠道。
1.積極建立并完善高校思政課的法治教育體系
高校思政課在促進我國高校法治教育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要想基于依法治國的背景更好地促進高校思政課法治教育的全面發展,第一步就要積極建立并完善高校思政課法治教育體系。
結合其他學者所研究的文獻資料來看,筆者認為高校課堂的法治教育體系應采用科學的頂層體系進行設計。什么叫頂層體系?顧名思義就是凸顯出重要的頂層內容,由下往上地進行知識的累積。因此,在頂層體系的引導下,高校應積極地從課程思想、課程計劃、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等多個方面入手對高校的法治教育體系進行科學的設計與完善,主要有以下步驟:第一,要堅持以科學的指導思想為中心。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堅持科學的指導思想,并要對法制教學的課程進行正確的認知與定位,從法律法制的角度出發輔以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這是我國高校法治教育的正確定位與態度。第二,在法治教學課程安排中也應以“依法治國”為主要的基礎思想,加大對高校學生法治思想與法律素養的培養與完善,積極通過多種方式來開展高校的普法宣傳活動。
2.及時補充并完善法治教育內容
目前,在我國大部分高校思政課中對法律知識的講解內容是較少的,大部分內容還是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思想品德方面,而其他類型的課程雖然對法治教育內容有所涉及,但是都只是表層的講解,沒有深入分析,長期下去會對我國高校法治教育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為此,筆者建議應及時地對法治教育內容進行補充與完善。
3.加強對法治教育實踐課程的設置與考核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高校思政課法治教育過程中還應積極加強對實踐課程的設置與考核,將其完整地納入法治教育體系中。為了更好地凸顯法治教育的實踐成果,筆者認為高校可以積極挖掘本地的文化,將其與法治教育融合于一體,有助于學生的了解與掌握。例如高校可以在“315” 消費者權益保障日當天與本地工商部門展開“普法進校園”的活動,將消費者權益保障的經典案例通過“模擬法庭”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看,并結合當地特殊的人文社會文化特征,充分發揮本地法制文化資源的作用,更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與掌握相應法律知識,進一步提升法律文化素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在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大力開展法治教育活動,并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在肯定法治教育對高校學生有著重要的引導與教育作用之余,我們也應積極地完善并創新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體系與內容,在重視法律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更好地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全新的考核與監督,注重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同時,教師也應積極地加強思政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融會貫通,建立起多功能綜合型的法治教育體系,來滿足高校學生的法治教育發展需求。
[1]胡錦濤.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2]王 ?平.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