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解決”教學中,問題是教學的主線,教學活動自始至終均應圍繞著問題展開。有了明確的、適宜的學習問題,教師就會明了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就會想辦法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以達成教學目標。同時,學習中遇到了問題,學生在課堂上才會有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學習積極性才會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教師在教學準備中能合理預設有效問題,教師能引導學生解決好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能引導學生課后產生新問題激發學生繼續深入思考是運用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的難點和重點。建立在問題解決基礎上的語文課堂教學能夠讓教學過程鮮活起來,讓語文課堂教學具有靈魂和動感。
【關鍵詞】問題解決 中職語文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016-02
一、問題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幾個要點
運用“問題解決”模式進行創造力培養的教學過程中,問題是教學的主線,教學活動自始至終均應圍繞著問題展開。因此,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對課堂教學的成敗有決定性的影響。
1.師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
在問題解決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內容,課前,教師與學生都做了充分的學習準備,將學習中的相關問題做了整理,即教師與學生是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的,課堂因解決學習問題而存在。
(1)學生課前預習提出問題
教師課前安排學生預習新課,同時,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內容錄制成微課(也可共享他人制作的優秀微課)或慕課等相關課程學習資源,利用微信公眾平臺、QQ群、世界大學城等平臺向學生推送。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把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記錄下來,在課堂中尋求解決。學生在課前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更好地解決此類問題,教師可以把學生的問題整理匯總,思考如何引導學生解決好問題。
(2)教師把握學情合理預設問題
課前,教師在準備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學情合理預設相關問題,用問題解決推動教學進程。因此,問題的選擇和設置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我們在進行教學之前,應充分準備,反復斟酌,精心選擇和設置問題。教師預設的問題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典型性。即抓住理解和應用知識的關鍵設置問題。教師設置的問題應該是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與學習內容緊密相關,解決好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學習重點。
2)啟發性。問題的設置要做到生動直觀,富于啟發,引人入勝。不僅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刨根問底的熱情,還要能啟迪學生的創造思維。
3)適度性。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的難度和梯度,使大多數學生通過老師引導和同學們之間的探索、討論,“跳一跳,夠得著”。
(3)課堂交流中產生問題
教學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構成[1],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開展好三個方面的交流活動: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學生與教師。在交流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問題,有的問題學生可以解決,有的問題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解答。
2.課堂為解決問題而存在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圍繞師生準備好的“問題”而展開。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相互幫助解答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各類疑難問題。教師可以參與討論交流,但不直接向學生提供參考答案。對于語文課堂上答案的多樣性,教師不應該用惟一的“標準答案”進行否定,允許學生有另類意見存在。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重點、難點關聯性不大,教師可以把課前預設的問題拿出來,引導學生討論作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思考解決問題,這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興趣。
3.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
在問題解決教學中,課堂上不可能解決完所有的問題,教師重在教會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思維,訓練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解決問題的意識與習慣。對于課堂上產生的超乎師生預料的新問題、大問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出思考方向,鼓勵學生課下深入思考。換句話說,學生帶著“小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大問題”離開課堂,走進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體驗、思維訓練、理解能力都會有極大的豐富、促進與提高。教學過程應在解決原有問題的基礎上引發、延伸出新的問題,進而把問題的探究延伸到課外。
二、“問題解決”視閾下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探索
1.突出思維訓練
筆者在執教《信》(《語文》基礎模塊下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一文時,課前先通過語文學習微信群為學生分享提供了作者介紹、課文解讀等方面的文字和視頻資料,讓學生提前對課文進行預習,然后課前為學生布置了思考題,以便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由于這篇文章的故事構思非常奇特:一般情況下,“信”一定是一方寫給另一方的,即存在主客體關系。但是,在本片課文中,“信”都是母親寫的——母親以兒子的口吻給自己寫信,然后又以母親的身份給兒子回信。因此,學習本片課文時必須先弄清楚文中“信”的特點,這個問題解決好,文章的主題就很好理解——母親以兒子的口吻給自己寫信不僅體現出母親對兒子的無私關愛,而且也在暗諷兒子的不孝。為了巧妙地讓學生一步步由外而內,分析課文的主題是這樣設置問題的:誰寫的信?寫給誰的信?以這兩個問題做切入點,直接指向文章的主題——母親想念兒子,兒子卻無動于衷。于是,教師順勢提出第三、第四個問題: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親很想念自己的兒子?兒子對母親的愛無動于衷?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母親寫的兩份信,從語言文字著手,感受、體會母子之間的差別。進而過渡到另外一個問題:你眼中的母親和兒子是什么樣的?從細節描寫、語言描寫、側面描寫分析人物形象。最后,為了讓課文學習延伸至課外,讓學生繼續思考文中提出的這個問題,教師順勢將課堂學習內容拓展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提出最后兩個問題:你見過生活中這樣的兒子和母親嗎?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現在應該怎么做?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問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學生可以以兒子的口吻,給母親寫一份信,也可以談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問題,解決這種問題的措施是什么等等。這樣不僅會幫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教會學生由表象到本質的邏輯推理思維,而且也大大盤活了課堂,展現出語文課程的獨特魅力與生命力。
2.把握學生學習心理需求,因勢利導
學生語文學習的需要和動機,直接影響語文教學質量。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要重視分析學生的語文學習心理,只有利用好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和動機,進而分析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真正尋找到培養、保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才能設計出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活動。因而,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注重分析、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種有力的措施,把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納入合理的軌道,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讓學生在課外查閱、收集相關資料,并分小組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在課堂上交流討論。在這一過程中,增強學生對“不臆斷”“重實踐”觀點的感性認識,把“實踐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處地植根于學生的頭腦中。筆者在執教《齊人有一妻一妾》(《語文》基礎模塊下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一文時,教師提前運用微課的形式讓學生提前對課文故事情節、重點詞語和句式解釋進行學習,并讓學生按小組,自己討論分配角色,課堂表演。這個問題的設置就是考慮到中職學生渴望被肯定、膽大、樂于表現自己的心理特點,讓學生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模擬表演故事,培養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想方設法通過自己的語言、神態、動作等展現人物的心理及性格特點。
參考文獻:
[1]徐學福,宋乃慶主編.《教學設計》[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2]周慶元著.《語文教學設計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日)佐藤學著,李季湄譯.《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4]朱光潛著.《談修養》[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5]王林喜.語文教學目標設計要基于學生視界[J].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2014年08期.
[6]殷樹鳳.中職語文課堂設計優化淺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年第17期.
文章來源:本文系寧夏回族自治區2016年高等職業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資助一般項目《分類招生考試背景下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寧教職成辦〔2016〕67號)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顧玉武(1984年3月-),男,回族,寧夏同心人,研究生學歷,寧夏警官職業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