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漸進式訓練,有淺入深,由易到難有計劃,有目標的訓練學生默讀的習慣,通過默讀達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默讀 理解 速度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141-02
默讀是一種不出聲的閱讀方式。與朗讀相比,具有速度快、效率高、不易疲勞、不出聲、不干擾別人、受環境限制少、適應范圍更廣、能自由地重復看、重復想,從而促進思考,加深理解等諸多優點。新版《語文課程標準》對默讀是這樣要求的:第一學段“學習默讀”;第二學段“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默讀有一定速度,一般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對默讀重視不夠,指導方法不到位。要么急于求成,要么不允許學生動嘴唇,不允許點頭;要么放任自流,只提要求,不注重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呢?可以從兩個方面推進:
一、漸進式訓練
從年齡的角度,小學生被分為低、中、高三個年齡段。每個年齡段的學生在思維方式、心里需要、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差異,這要求教師緊扣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的、由淺如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默讀訓練,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訓練的科學性與系統性。
1.打基礎,養習慣
剛入學的兒童由于內部言語尚未發展,他們只有讀出詞句的聲音,即進行朗讀,才能將書面文字和它的意義聯系起來。如果離開了朗讀,也妨礙了思維。如果我們要求一年級的學生不出聲地默讀課文,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對于一年級學生應以朗讀訓練為主,這不僅符合學生心理特點,也能為孩子將來接受默讀訓練打下良好基礎。因為學生的默讀能力是在有朗讀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
在具有一定朗讀基礎后,教師可以開始逐步對學生進行默讀訓練。初學默讀,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困難的,教師需要交給學生正確的默讀方法,耐心細致地給予指導,要求學生默讀時集中注意力,不出聲,慢慢看,讓學生養成默讀習慣,初學默讀,選擇兒童感興趣的童話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興趣的驅使下逐步進行默讀訓練,每天課堂上練習10分鐘。這樣循序漸進的訓練就會讓低年級的小學生慢慢掌握默讀的方法,為中年級的默讀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指導學生讀二年級童話故事《紙船和風箏》,一課時,在學生有朗讀水平的基礎上,逐步訓練學生默讀,選取重點段落,可以一段或者兩三段進行,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用眼睛看,有心去讀,不能出聲,然后讓學生說說看懂了什么,就這樣由簡短的段落到長篇的課文逐步有計劃有目標的訓練,學生就學會了默讀,為中年級打下了默讀的基礎。
2.善理解,提速度
中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朗讀和默讀能力,對于這個年齡的學生來說,訓練的重點應該放在理解材料內容和提高默讀速度上。要達到“理解”和“提速”的目的就要教師長期訓練,嚴格要求,反復提醒,使之習慣成自然。默讀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例如,要默讀一篇文章,根據文章的長短,設置時間,在默讀的過程中提出要求起碼要默讀兩次,第一遍默讀要快速瀏覽,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第二遍默讀,要帶著問題去默讀,在默讀的過程中,邊讀邊畫出相關的問題的重點內容,提高默讀的質量,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教師可要求學生邊默讀邊思考:課文是從哪些方面寫西沙群島的?學生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讀懂這篇文章,對文章通讀之后才能概括出通過海水、海底、海灘、海島四個方面來寫,然后再來分析這四個方面是怎樣具體描寫的,請學生再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相關的內容,學生帶著問題再次默讀課文,就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就會更加投入學習,在默讀中尋去答案。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默讀結束后復述相關的課文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可以提出哪些地方不明白,提出疑問。這樣長期訓練,學生就逐漸養成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理解能力也會增強。與此同時,逐步提出默讀速度的目標,進行速度比賽,看誰讀得快,看誰讀懂的內容多,這樣堅持不懈的訓練,不僅能有效地促使學生提高默讀速度,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理解的能力。
二、真實的表達
在默讀過程中,學生總會融入主觀情感,帶著個性色彩用自己的眼光去進行思考,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學生讀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與感受,或許與作者的立意相去甚遠,或許與教師理解的不盡相同。這就說明了默讀過程中每個學生都進行了獨立的思考,是一種好的現象。教師應努力創造一種和諧民主的氛圍,鼓勵學生將其內心的這種真情實感表達出來。如學習《陶罐和鐵罐》這篇學習課文時讓學生通過默讀,然后說說《陶罐和鐵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有的學生說陶罐很謙虛,鐵罐很驕傲,從他們身上我懂得了做人要謙虛,不能驕傲,驕傲的人沒有好結果。有的學生說,自以為堅硬的鐵罐最后連影子都找不到了,被認為容易碎的陶罐最后卻完好無損,我知道了要多看看別人的長處,正確對待自己的不足。有的學生說不但要多看別人的長處,正確對等自己的不足,還要與人和睦相處,尊重別人,還有的學生說,許多年代過去了,人們才發現了陶罐的價值,我知道了一個人的價值不是靠自己吹捧出來的,而是要靠時間去證明的。學生們的回答多么精彩??!他們在沉默思考中體會了做人的道理,這感悟是多么深刻啊!真情實感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能促進學生個性品質健康地發展。
總而言之,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在默讀中進行獨立思考,敢于質疑,不要拘泥于“標準答案”,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獨特見解,保護好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新版《語文課程標準》.
[2]彭劍飛.《小學語文心育藝術》[M].湖南人民出版社,ISBN-5438-2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