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金榮 黃艷麗
摘 要 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建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是回歸教學本源、核心素養落地的關鍵所在。課堂教學流程效益網格圖幫助教師理清認識,優化環節,提升效益。
關鍵詞 教與學的關系;教學觀與學生觀;課堂效能;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0-0253-01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在日常教學中,不少教師忽略學生的學,學生學習狀態消極被動,課堂成為講堂,課堂效益低下。那么“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和核心在哪里?答案是教與學關系的根本性調整。”也就是說,要真正地變“師本課堂”為“生本課堂”,建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是根本。這是教學回歸本源的需求,更是核心素養落地的關鍵所在。那么如何構建核心素養下的生本課堂呢?
一、建立科學的教學觀,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
教學觀就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是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對象等基本問題的認識。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就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繼而必然導致不同的教學效果。用效益網格圖研究教學流程,理清了教師對教與學的深刻認識,指導了教師課堂教學環節設計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益。
以李遠英老師七年級英語聽說課為例,由課堂效益網格圖看到,學生在自主學習、兩人或小組演練、組內或全班展示各個環節都能深度投入,特別是每節課近20分鐘左右的多次合作學習活動,表現出明顯的效能優勢和較好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有如下思考,首先,在合作學習中,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和深入學習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愿望。其次,教與學的針對性強。同伴針對性的問答,形成一對一的個別化教學,教與學的效率都很高。
二、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構建學生深度參與的課堂
正確的學生觀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本質、特征、成長發展過程等方面要有科學的看法。新課程體系下核心素養的落地,要求教師樹立全新的學生觀,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精準施教,使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一)創設恰當學習活動,建立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美國愛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方式不同,學習效能不同。其中,聽講是最低的,而學生教別人、動手做或做中學的效能卻高達90%、70%。因此,研究課堂效能,改變原有教學流程,創設學生主體的活力課堂,最大程度地提高課堂效益。
課題組黃艷麗老師執教的《記承天寺夜游》,網格圖顯示,她特別注重學生朗讀課文、自主背誦、兩兩背誦、兩兩互查、小組討論等學習方式,學生參與率高,個性表達交流機會多,“說”和“做”的時間占課堂多半的時間,當堂達標檢測課堂優秀率為83.7%。而王老師的網格圖顯示,全班學生“聽”的環節占15分鐘,“小組討論”環節又用了寶貴的10分鐘,因為個性關注不夠,針對性差,學生參與率低,課堂優秀率僅為62.3%。從網格圖效能可以看出,兩節課存在明顯差異。
(二)合理分配課堂各環節的時間,提升課堂參與的效能。學生的學生方式,學生參與課堂的廣度、深度、時長,對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起著關鍵作用。怎樣使45分鐘的課時分配保證課堂參與度高且效能高,確保教學內容的學習、鞏固落實到學生的能力展示和思維提升上,這就需要我們關注課堂時間分配和學生參與度。
課題組董艷濤老師執教的數學學科“二次函數的圖像與a、b、c及代數式符號的關系”一課時,在第一個班整堂課先后安排了:復習鞏固、四個數學探究活動、課堂小結、課堂練習、堂清等幾個環節,整體時間“前松后緊”,其中復習5分鐘且內容針對性不夠,四個數學探究活動中都有學生獨立完成、小組討論、同桌糾錯、鞏固落實,單看一個活動效果不錯,但整體上看時間不足,后續活動倉促,當堂檢測落空。
對比教學流程的效能,董老師對第二個班課堂時間分配進行了調整:首先,2分鐘只復習與本課緊密相關的知識;四個探究活動根據難易程度,壓縮前兩個活動且學生能獨立完成的不再討論;20分鐘左右完成第三、四個較難的活動,且充分展開小組活動突破難點,效果明顯,且實現了當堂檢測和反饋。
三、堅持課堂效能觀,探究核心素養落地的有效途徑
學生的發展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優質高效的課堂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最有效的陣地。佐藤學認為,“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而研究教學流程,聚焦學生的“學”,改革學生“學”的方式,致力于學生的思維訓練、能力發展和品格養成,已經成為核心素養在課堂上落地的重要選擇。
核心素養不僅是具體知識的掌握,更是在對知識和方法的學習中形成和內化,并可以在處理各種問題的過程中體現出來。正是深刻認識到核心素養的深刻內涵,在物理學科楊洋老師執教的《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一節實驗課中,每個環節中,都有實驗觀察、現象分析、問題引入、小組討論、獨立實驗、同桌糾錯、鞏固落實,每一步環環相扣,學生始終在專注、亢奮狀態下學習。
總之,基于學生學習的課堂教學,就是要教師充分認識到,“學是教學的出發點、落腳點,教學的中心、重心在學而不在教,教學應該圍繞學來組織、設計、展開。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不僅是教學本質的體現,也是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