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飛宇 楊玉環
摘 要:在當下中國,客觀存在兩個輿論場,即由黨報、國家通訊社和國家電視臺等主流媒體所構建的官方輿論場和以互聯網為主要平臺、公眾自由發表意見所形成的民間輿論場。兩個輿論場融合程度越高,輿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越強。當前我國兩個輿論場在內容觀點、話語形態、傳播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甚至呈現某些對立。在對兩個輿論場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堅持黨管媒體原則、樹立導向意識和真實意識、提高輿論主體素質和完善融合體制機制是加速融合官民兩個輿論場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官方輿論場;民間輿論場;媒體;現狀;路徑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8-0050-02
當下我國客觀存在著兩個輿論場——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而且兩個輿論場的傳播基調和訴求表達存在著分離對立的現象,融合程度較低。加速融合兩個輿論場事關國家和諧穩定的大局,研究兩個輿論場的現狀和加速兩個輿論場融合的路徑不僅可以為兩個輿論場的加速融合提供參考,而且對于確保國家的和諧穩定也具有一定意義。
一、兩個輿論場概述
輿論是指“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綜合”[1]33。輿論場是輿論形成過程中的中轉平臺,劉建明教授在其著作《社會輿論原理》中對輿論場給出了如下定義并提出了構成輿論場的三個要素:“所謂輿論場,正是包含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許多人形成共同意見的時空環境,包括同一空間中的人群密度交往頻率、輿論場的開放程度和場域的渲染氣氛三個要素”[2]36。當一個空間具備較強的開放性和感染力且同處這個空間的人們的密度較大、交往頻率較高這些條件時,這一空間便極有可能形成輿論場。輿論場形成后在其作用下,不同群體的需求和意見表達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中,經過碰撞、遺棄和融合,相互承認形成的共同意見便是輿論場的產物。在輿論場中,輿論的形成速度與蔓延趨勢受到輿論主體相互作用的影響大大增強,由此形成的輿論效應也更大。
1998年1月,時任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在新華社工作會議上結合馬克思關于社會輿論的論述與新聞實踐,首次提出了兩個輿論場的觀點,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兩個輿論場,一個是新聞媒體著力營造的輿論場,一個是老百姓的口頭輿論場。在此之后,學術界逐步展開了對兩個輿論場的廣泛探討,目前雖然對于兩個輿論場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如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媒體輿論場和口頭輿論場等,但共同點是主要的。本文對兩個輿論場采用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表達方式。
官方輿論場是指由黨報、國家通訊社和國家電視臺等主流媒體所構建的輿論場,具有公正性、主導性和宣傳性等特點。以《人民日報》為例,《人民日報》辦報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核心是宣傳黨中央精神和政府政策,目標是反映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其對輿論的發動和引導注重自身利益與公眾利益的平衡和公正性的體現。
民間輿論場是指以互聯網為主要平臺,公眾自由發表意見所形成的輿論場,包括意見場、關系場和情緒場三個組成部分,具有開放性、交互性、隱匿性和平等性等特點。公眾在民間輿論場中可通過互聯網等平臺更加自由地針對國家大政方針、社會熱點事件等發表自己的看法并迅速交換協調意見從而達成相對一致的觀點。
學術界認為,兩個輿論場重疊部分越大,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越強;兩個輿論場重疊部分越小,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兩個輿論場幾乎或根本不能重疊,官方輿論場就有喪失輿論影響力的危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的兩大輿論場在內容觀點、話語形態、傳播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甚至呈現某些對立,導致整個社會輿論生態復雜,社會共識缺乏。這種局面,不利于改革發展的推進,影響到社會穩定與黨的執政地位穩固”[3]194。因此,加速兩個輿論場的相互融合是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的共同需求,黨、政府、媒體和公眾作為兩個輿論場的主要影響力量,只有在其中扮演好自身角色,找到二者的最佳平衡點,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合力,才能實現二者的自我完善與相互融合,從而為推動社會長治久安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二、兩個輿論場現狀分析
(一)官方輿論場
官方輿論場主要由傳統主流媒體打造,代表著黨和國家在某一事件上的觀點態度,引導著社會輿論。在眾多事件當中,傳統主流媒體按照議程設置理論篩選報道事件,選擇報道角度,制造共同話題,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而后發揮官方輿論場的輿論引導作用,對各種看法進行綜合評析,引導正向輿論,弱化負向輿論,擴大有益輿論的影響,縮小無益或有害輿論的影響,從而形成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的正面輿論。
官方輿論場具有嚴謹客觀的特性,在面對具體事件時能夠通過全方位地介入來準確聚焦問題并不斷深化議題,為公眾提供最充分最權威的信息,宣揚其堅持的價值觀,進而形成公眾議程并為事件處理提出合理可行的對策,穩定社會情緒,打消公眾疑慮,引導整個社會輿論。正因如此,官方輿論場才能作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和道德的風向標”[4]418而存在。
但是,官方輿論場出于維護大局和深入剖析事實真相的態度,在事件發生后的表現往往會略顯遲緩,時效性的不足本可通過所發布信息的權威性和真實性來彌補,然而由于部分主流媒體過于注重正面宣傳,甚至采用“剪刀加糨糊”的方式歪曲事實或對負面信息進行徹底封鎖,在遭遇民間輿論場的巨大壓力后又用“擠牙膏”的方式一點一點向公眾展露事實的全貌,導致公眾對官方輿論場的信任度日益降低。此外,面對公眾閱讀習慣和信息需求的深刻變化,一些主流媒體還是按照老辦法、老調調、老習慣寫報道、講故事,表達方式單一、傳播對象過窄、回應能力不足,存在著公眾不愛看、不愛聽的問題,針對性和可讀性都有待增強,這嚴重影響了官方輿論場應有作用的發揮。
(二)民間輿論場
民間輿論場主要由以“三微一端”等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構建。網絡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為公眾提供了更加自由廣闊的話語表達平臺,從而使得來自民間的聲音越來越突出,最終生成了民間輿論場。這種生成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蒸騰模式”,即來自民間的意見就像是一鍋開水一樣,以水蒸氣的形式源源不斷地向上傳播,最終形成巨大的力量。就具體生成過程而言,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社會事件的發生或共同話題出現在網絡上;第二個階段是來自民間的各種聲音在網絡上發表并經過交流、取舍和整合后,最終達成多數一致的傾向性意見。民間輿論場作為一個為公眾提供輿論空間的公共領域,個體在這里通過發表言論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和進行情感交流。由此可見,民間輿論場是從公眾利益出發表達其意愿和情感的輿論場。
民間輿論場由于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速度快和傳播影響力廣,大大提高了公眾表達其意愿和情感的積極性。公眾通過民間輿論場頻頻發聲,話語意識不斷增強,話語表達也從之前的分散、片面向著集群、全面的方向發展。在民間輿論場中,公眾可以找到與自己意見相同或相近的主體,從而形成具有一定數量個體的群體來集中表達意見,使意見得以強化形成集群效應和更大影響力,進而引起官方輿論場的重視,迫使其做出正面回應,促進社會矛盾的緩解和社會問題的解決。
然而,“偶然的事實,創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信以為真這三種因素會產生一種虛假的現實,導致人們做出激烈的本能反應”[5]10。在民間輿論場中,信息發布的隨意化與碎片化導致了其真實性與客觀性的缺失,隨之出現了許多情緒化和不負責任的言論,這些言論的影響不斷放大并發酵,極有可能引發“蝴蝶效應”,造成破壞社會穩定的“次生災害”。“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利益摩擦,官民之間的隔閡,都投射到民間輿論場上,并且經常是極度夸張的呈現、火上澆油般的聚焦和浮想聯翩的發酵”[6]。可見,民間輿論場存在著眾聲喧嘩、肆意表達和無序流淌的狀況,影響了公眾意愿和情感表達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對社會的和諧穩定也造成了不利影響。
三、加速融合兩個輿論場的路徑
兩個輿論場的融合程度,事關黨和人民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當前二者的融合雖然取得了不小成就,但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通過對二者現狀進行分析,筆者針對加速兩個輿論場的融合提出如下建議。
(一)堅持黨管媒體原則
構建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主要媒體分別是傳統主流媒體和新媒體。黨管媒體是把各級各類媒體都置于黨的領導之下,既包括傳統主流媒體,也包括新媒體。管好用好新媒體是新形勢下掌控輿論陣地的關鍵,要把黨管媒體的原則貫徹到新媒體領域。所有從事新聞信息服務、具有媒體屬性和輿論動員功能的傳播平臺都要納入管理范圍,所有新聞信息服務和相關業務從業人員都要實行準入管理。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黨管媒體本質上就是人民管理媒體。以人民為中心是兩個輿論場的根本交匯點,黨管媒體則是擴大這個交匯點的基本保障。加速兩個輿論場的融合必須堅持黨管媒體原則,通過黨的管理來保障兩個輿論場能夠始終體現人民意志,以人民為紐帶來不斷增大兩個輿論場的重疊部分。
(二)樹立導向意識和真實意識
正確的輿論導向能夠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錯誤的輿論導向則會動搖人心,瓦解斗志,危害黨和人民的事業。兩個輿論場各自的輿論導向均會對社會最終的輿論導向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兩個輿論場均應樹立導向意識,堅持有利于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改革發展、有利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的正確輿論導向。真實性是正確輿論的本源和生命,正確輿論導向的根源在于真實,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不能根據愿望來描述事實,真實性容不得一點虛假,否則最真實的部分也會讓人覺得不真實。一旦真實意識缺失,導向意識便成了“空中樓閣”,不管兩個輿論場的出發點如何,均將無法發揮出應有作用。兩個輿論場如均能樹立導向意識和真實意識,則必然會向著正確輿論導向的方向邁進,進而產生加速融合的強大向心力。
(三)提高輿論主體素質
輿論主體素質對于兩個輿論場而言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輿論場能否擴大自身影響、發揮應有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輿論主體素質的高低。輿論主體素質主要表現在信息敏感和社會責任兩個方面。輿論的活力在于發現,信息敏感就是發現力,主要表現在“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能力、對事物發展變化的反應能力、對新聞線索的識別能力和對新聞事實的分析能力等方面”[4]437,要求輿論主體完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領域,善用現代傳播手段,保持一身正氣。輿論場中“有財產萬千,有毀譽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關天”[3]196,輿論主體的社會責任感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順利推進,表現在方方面面,如不發表同黨中央決定相違背的言論、不發表違反憲法法律的觀點等。如果兩個輿論場的輿論主體素質均能得到提高,那么二者存在的許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對于兩個輿論場的加速融合具有重大促進作用。
(四)完善融合體制機制
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民間輿論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民間輿論場影響力的增大也為官方輿論場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遇。官方輿論場應當主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完善自身的管理和運作體制機制,打通并用好同公眾進行信息交流的新渠道。民間輿論場則應加強自律,自覺落實主體責任,借鑒官方輿論場來完善自身的內容審核把關、監督檢查機制,不制作、不發布、不傳播非法有害信息。兩個輿論場加速融合的關鍵在于體制機制的完善融合,要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融合,兩個輿論場的界限與隔閡才能日益模糊和消除,進而共同奏響時代的主旋律,聚合發展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2]劉建明.社會輿論原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5]沃爾特·李普曼.公共輿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1.
[6]朱春陽.政治溝通視野下的媒體融合——核心議題、價值取向與傳播特征[J].新聞記者,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