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小達 梅士偉 王丹 郝慧
摘 要:創業符合時代的發展規律與潮流,也是人社會價值的體現,大學生群體創業有其自身的優勢與必要性。文章探析各高校食品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途徑如下:創新創業教育與高校就業指導課結合;創新創業教育與食品文化課程結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創新創業大賽結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生社團活動結合;創新創業教育與系列講座和論壇結合。在培育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素質的同時,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良好融合,樹立正確的大學生創業觀。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創新精神;創業素質;創業與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229-02
隨著人力資本市場化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縮減,創新創業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食品行業作為我國重要的第三產業,其固有的人才流動性強、交叉學科性明顯等特征決定了在食品專業實踐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是一種基于我國國情的發展需求,也是食品專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解讀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自此,創業教育被譽為“第三本護照”,逐漸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在我國,2014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倡導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科技人員和大學生創業。創新創業教育之所以引起廣泛的討論,不僅是一種社會經濟需要,也反映了大學生發展創業的天然優勢。
(一)個人成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創新已經成為社會發展和國家富強的核心動力,而創業則是承載創新的必然方式。無論大學生創業成功與否,在創業實踐活動的錘煉中所培養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使大學生從知識的擁有者變為創造社會價值的創業者才是最大的收獲。同時,人力資本的市場化要求只有具備各種情景可遷移的能力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社會經濟發展中人的遷移能力的培養是需要創新創業教育來實現的。
(二)大學生創業活動的天然優勢
培根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首先,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學習能力較強,有比較完整的知識儲備,而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夠幫助大學生選擇專業導向。其次,大學生具有發展優勢。大學生正處于學業生涯邁入社會的關口,良好的創業能力包括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將學生塑造為創新型的綜合人才。再次,創業環境的優勢。人才和科學技術的價值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大學生創業也是一種社會認同的有價值的行為。大學具有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雙向職能,這種雙向職能有助于與社會企業聯合,形成學生創業的孵化器。近些年,國家一系列自主創業的法律法規、優惠政策和創業教育等,也為大學生創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高校食品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途徑
(一)創新創業教育與高校就業指導課結合
自主創業作為新興就業模式,在解決學生個人就業的同時,也為就業市場提供了活力。目前,很多高校在就業指導課程中加入大學生創業基礎以及管理類相關課程,培養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二)創新創業教育與食品文化課程結合
當今眾多高校的食品學院均開設“飲食文化”等食品相關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對食品專業大學生開設食品文化類相關課程,有助于在文化的傳承與延續中,開闊眼界,了解不同地域與民族的食品文化,在共享上一代文化的同時,尋找新的切入點,創新食品文化。
(三)創新創業教育與創新創業大賽結合
指導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面。一是組織學生參與到“創青春”“互聯網+”等全國性質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二是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盼盼、杜邦、李錦記、康師傅等企業合辦的各類科創競賽,學生也廣泛參與其中。這樣的競賽讓未來的食品人有平臺實現利用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帶動全行業健康發展。三是很多高校的食品學院在學院內組織策劃“與食俱進”等食品創新競賽,鼓勵全院學生積極參與,在逐步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參賽實力的同時,激發學生參與競賽的興趣,為推動國內食品行業未來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四)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生社團活動結合
一是成立食品專業相關學生社團。學生社團活動在豐富大學課余生活的同時,也起到了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作用。很多高校的食品學院成立“烘焙俱樂部”“乳制品俱樂部”“肉制品俱樂部”等與食品專業相關社團,通過社團活動,對新生進行專業啟蒙教育,發揚專業特色。
二是學院學生會成立創業部或就業實踐部等學生組織,由團委學生會承辦“創意食品大賽”,在動手實踐中加深學生對專業的理解與興趣。學生在對感興趣創意食品的構思、社會調查、立項、實施、完成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科研興趣,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了專業認識,對學生未來職業規劃和自身發展的選擇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五)創新創業教育與系列講座和論壇結合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和優秀校友等資源和平臺,舉辦系列創新創業活動。一是邀請畢業優秀校友以專訪或者報告的形式為在校生分享求學、創業經驗。二是邀請知名創業團隊或創業導師現身說法,開展創業座談會和創業人生分享會,幫助學生了解創業流程和創業政策。三是各高校食品學院打造的“食·尚”大講堂等系列講座,邀請食品行業知名企業家、校友走進食品學院為同學們講授創業之道。在學生與食品公司的交流與溝通中,為學生提供接觸創業過程和了解創業條件的機會。
三、食品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目標
(一)注重創業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育
創業一詞,蘊含開創之意。這就需要每一名創業者都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的精神。當前,多數學校開設有與創業相關的課程與講座,除經濟學管理學知識的課程外,創業精神的培育也尤為重要。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教育的主體,要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的知識的灌輸,到推動專業教育走出象牙塔,通過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提升學生的適應性,從關注學生學習本身,轉向關注學生的現實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從而增強學生對某領域關注的持久度,找到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奮斗目標。同時,以廣義上的開創精神和創業素質應對挑戰不僅僅是創辦新的企業所需要的,也是任何其他單位、部門和機構所需要的必備素質。
(二)創新創業教育要依托食品專業優勢
食品科學與工程在學科分類中屬一級學科,涉及理、工、農等學科,具有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特點。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關注飲食的均衡性和健康性,食品安全更被看作是基本的民生問題。作為該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首先,要在專業的學習中掌握食品科學基礎知識,學習如何能夠將當今科學發展中所產生的新工藝、新技術應用到食品工藝系統中。同時,擁有較強的分析和解決食品工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從事技術開發、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等工作。再次,在食品文化等課程的學習中,感受先進的食品文化環境,做食品行業道德的堅定捍衛者,使得食品工業中營養與健康的核心價值得以體現。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應具備幫助學生厘清自身的技能與優勢的作用,引導學生抓住機會。
(三)樹立正確的創業教育理念
在知識經濟時代,很多創業者存在只有互聯網等高新技術類產業能夠創業成功的誤區。其實無論生產制造、商業流通還是咨詢服務類產業仍然有自身的機遇。食品專業畢業生有其自身特有的專業優勢,能夠滿足特定的市場需求,自然也會有創業的機會和切入點。此外,創業的概念已經超出成功設立新公司的概念,大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素質的培育所關注的是“是否創造新的價值”。創新創業教育要求大學生有一種追求機會的行為,而這些機會還不存在于目前資源應用的范圍,但未來卻有可能創造出新的價值。通過創新創業教育使大學生具有創新精神,樹立起創業意識比創業本身更有意義,大學學業的完結并不是學習的結束,創新創業精神也將促進終身學習理念的實現。
(四)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的整合性
人類文明實際上就是一部不斷創造的歷史,當今更是終身學習的時代。從書山題海中走出來的高中生,需要在踏入校園的那一刻就樹立正確的觀念。創新創業教育應該從大學一年級開始,這種創新與創業的精神更是應該伴隨終身。首先,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自己的專業學習,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優缺點,明確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用功學習專業課知識,重要的是提升自己,使自己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的謀生。之后,在大學二年級注重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儲備,創業方面需要管理學和經濟學相關知識的學習,有了扎實的積累才能夠在高年級階段通過參加創新創業大賽,以及自身的實習實踐經歷,了解市場,尋找合適的機會實現自身的價值。
四、結語
創業需要了解創業與就業的角色差異、收益與風險。即使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功創業,創新創業教育仍然是必要的且面向全體的。我們需要承認創業精神的養成除受正規教育影響外,受非正式文化的影響。來自家庭的熏陶,或者長期接觸企業經營等文化因素會對創業精神的養成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因此,學生一定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通過創新創業教育,不是也不能使每一個受教育者成為創業者或企業家,但可以使每個人都具有開創精神和創業能力。
通過對食品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提升食品行業科技轉化生產的研發能力,推動食品行業領軍人物的培養。創新創業教育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對學生就業素質的需要。在任何的崗位與社會角色中當代大學生都需要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業素質,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
卡西爾《人論》中,探討所謂“人的問題”,指出人與動物的區別實質就是“可能性與現實性”的區別。人不是像動物那樣被動接受而是向著“可能性”前進[1],從而創造出神話、宗教、語言、藝術、科學等全部文化,才有了今天的文明。在當今這個充滿未知、紛繁復雜的經濟全球化時代,更需要我們的開創精神來應對挑戰。
參考文獻:
[1][德]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