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摘 要:19世界60年代,在資本主義文明的沖擊下,日本打開國門并進行了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明治維新。“奉還版籍”與“廢藩置縣”是明治維新中的重要政策,兩者在內容性質上有一定的延續性,這兩個政策的實施,使日本結束了封建割據的狀態,建立了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極大地促進了日本近代化的發展,推動了日本的近代化進程。
關鍵詞:明治維新;奉還版籍;廢藩置縣;近代化
一、改革背景
(一)幕末危機
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最后一個幕府統治時期——德川幕府。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傳教士、商人與貧民進入日本,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制造適合遠洋的船只。在此期間,只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并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
在德川時代前期,日本社會經濟總體上依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18世紀中葉起,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作坊內出現了“雇傭工人”制,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它的出現沖擊了封建自然經濟,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統治基礎。伴隨著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在日本出現了一個新的階級——資產階級。他們在政治上處于無權地位,經濟上的發展又受到封建制度的限制,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革命要求。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發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
(二)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與尊王攘夷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里率領船隊進入江戶岸的浦賀,逼迫日本同意建立外交關系和進行貿易。1854年,美國艦隊再次駛入神奈川,在美國的武力脅迫下,幕府接受了開港要求,并簽訂《神奈川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出長崎外的下田和箱管兩個港口,并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成為日本社會集體討伐的目標。
幕府末期,在經濟上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同時,出現了所謂的豪農豪商階層。下級武士中的革新勢力和出身豪農豪商的志士,聯合與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強藩和皇室恭親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即: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刺殺與西方勢力勾結的幕府當權者;襲擊在日本的西方國家商和外交官;進攻西方列強船只等。在此期間,尊攘派對幕府尚存幻想,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統治的要求,并受到幕府軍隊與西方列強的嚴厲鎮壓,最終失敗。尊王攘夷運動失敗后,有識之士意識到,要想改變日本現狀,實現富國強兵,必須推翻幕府統治。于是,尊王攘夷運動演變為倒幕運動。
(三)倒幕運動
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隨之發生了英國艦隊進攻薩摩藩事件。1865年春,長州藩尊王攘夷派領袖高杉晉作提出開港討幕的戰略,決定不再攘夷,轉向武裝倒幕,并與薩摩藩結成秘密軍事同盟。與此同時,英國也權衡利弊,改變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則投靠法國,與1866年7月發動第二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此時人民起義風起云涌,沉重地打擊了幕府的統治。長州藩聯合倒幕勢力抗擊,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軍。
1867年孝明天皇去世,明治天皇即為,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1月8日,天皇下達討幕密敕。9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奏請“奉還大政”,同時在大阪集結精兵,企圖反叛。1868年1月3日,天皇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之后,德川慶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復古大號令”為非法。1月27日,以薩摩藩和長州藩為主力的天皇軍,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激戰,德川慶喜敗走江戶,戊辰戰爭由此開始。天皇軍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交出江戶城,11月初平定東北地區諸藩叛亂。1869年春,天皇軍出征北海道,攻下幕府殘余勢力盤踞的最后據點五畯廓,戊辰戰爭結束,日本全境統一。1877年,西南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是倒幕運動的尾聲,也是日本資產階級革命的余波。至此,由天皇操縱、主導政權的封建軍國主義國家建立,標志著日本資本主義革命的結束。
二、奉還版籍與廢藩置縣
(一)奉還版籍
討幕軍消滅了據守在函館的幕府殘余勢力,勝利地結束了討幕戰爭,為實現國家統一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木戶孝允是奉還版籍的主要倡導者,在1868年初,他就主張要“以至公至正之心,完全改變七百年來之積弊,使三百諸侯一舉都交還其土地人民,不然一新的名義就不知何在。”同年12月,姬路藩藩主酒井忠邦主動向天皇上書,“請將其政權領地悉數奉還朝廷”。1869年2月,先是經過薩、長、土三藩的代表大久保利通、廣澤真臣、板垣退助等互相協商,后來又得到肥前藩出身的大隈重信的支持,一致決議向4強藩主施加壓力,讓他們帶頭奉還版籍。1869年3月,薩、長、土、肥四藩主在討幕派領袖的壓力下,終于上書天皇奏請奉還版籍。其他各藩主得知這一情況后,害怕違抗新政權反而后喪失一切,也被迫仿效四藩主主動陸續奏請奉還版籍,到1869年7月達到236個藩。1869年7月25日,在內戰中取得全面勝利的新政府宣告“聽從”奉還版籍的“請求”,并命令尚未提出請求的14個藩也要照此辦理。這樣,新政府便通過實行“奉還版籍”,取消了藩主對土地和人民的封建領有權。但它仍保留了藩的稱號,并任命舊藩主為藩的知事,各藩的施政要服從中央的方針。在同一天,新政府取消了大名和公卿的稱號,一律改稱為“華族”,把藩士改稱為“士族”和“卒”,廢除了藩主與家臣的主從關系。
奉還版籍是藩主交出自己的領地和人民,由中央政府直接統治,只是初步地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因為舊藩主仍被任命為藩的知事,在藩內繼續掌握著統治權,對中央政府也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他們利用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觀念,在藩內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量,這就有了之后的廢藩置縣。
(二)廢藩置縣
在當時,不允許藩繼續存在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各藩在江戶時代末期財政上已陷入非常困難的狀態。戊辰戰爭雖然在較短的時間內結束了,但各藩的負債因戰爭而進一步加重。通過這次戰爭,以前以門閥制度為基礎的藩內的秩序進一步崩潰。另外,最大的封建領主幕府的垮臺,對其他的封建領主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日益激化的農民斗爭,也是使得藩不可能繼續存在的重要原因。明治元年至三年,在全國范圍內,包括政府的直轄地,都展開了大規模的農民斗爭。這些斗爭否定封建的土地之地,要求商品的生產與販賣的自由,與“會津改變世道”斗爭有著共同性,使得各地的統治機構癱瘓,部分地區徹底摧毀了統治機構。要克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全國的兵力的統一以及作為其后盾的全國財政與統治機構的統一。全國統一市場的成立、外國壓力和各藩內部矛盾的激化等促使統一國家成立的條件已經成熟。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在全國范圍內發展的人民斗爭是促使統一國家實現的直接原因。
從1870年初起,一些小藩由于財政困難,就主動申請廢藩。據日本史學家田中彰的統計,有十三個藩自動申請廢藩,除吉山、狹山、盛岡、長岡、多度津、丸龜、龍岡、大溝、津和野等九個藩申請廢藩外,還有鞠山、福本、高須和德山四個藩希望并入宗藩。大藏省處于財政方面的考慮,也于1870年強烈要求廢藩,否則就無財源來維持日益膨脹的政府機構。
新政府想要廢藩置縣,必須擁有兵力,以防大藩的抵制與反抗。這只有依靠薩摩、長州等藩的協助才能得到解決。1871年春,由于西鄉和板垣被任命為參議,并由政府發布了關于薩、長、土三藩“提供親兵”的命令,于是薩、長、土三藩派遣步、騎、炮兵約1萬人,先后入京作為天皇的親兵,歸兵部省管轄,從惡而建立了新政府最初的常備軍。這就為新政府實行廢藩置縣做好了軍事上的準備。
1871年8月29日,木戶孝允等以天皇的名義,把在東京的56名藩知事召至宮中,宣讀廢藩置縣的詔書。其中強調:“值此更新之際,如欲內以保安億兆,外以與各國對峙,宜使名實相符,政令歸一,”“故今更廢藩為縣,務除冗就簡,去有名無實之弊,無政令多歧之憂。”于是,廢除全國261個藩,免去舊藩主的藩知事官職,叫他們遷居東京,從國家領取俸祿。到1872年1月2日,完成了重新劃分行政區的工作,在全國設置了1使、3府、72縣。由中央政府任命開拓長官、府知事和縣令。府縣之下設小區、大區,幾個村為一小區,幾個小區為一大區,小區之下設有鎮、村。廢除過去的莊屋等名稱,大區設區長、小區設戶長、副戶長。
新政府之所以能不顧舊藩主的不滿,采取廢藩置縣的堅決措施,一是因為新政府有武力作后盾;而是因為廣大人民群眾要求徹底取消封建割據局面。實際上,舊藩主由于財政破產也無力進行反抗,只得聽從新政府的命令,交還封建統治權。廢藩置縣之所以能夠順利地實現,也是由于新政府在經濟上充分地照顧了藩主的利益,不僅繼續發給他們優厚的俸祿,并承擔了負責償還各項債務的義務。這雖然具有一定的妥協性,但卻有利于摧毀各藩領主的割據勢力,使日本形成為中央集權的同一國家。
三、奉還版籍與廢藩置縣對日本近代化的意義
明治政府實行的奉還版籍,獲得了對全部國土和人民的直接統治權,結束了封建割據狀態,為日本創造資產階級近代化國家提供了首要條件,從政治上講是實現國家統一的重要步驟。奉還版籍之后,維新政府進行了官制以及廢藩置縣的改革。可以說,奉還版籍是廢藩置縣的必要條件和前提。從經濟上講是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的決定性措施。藩主把領地交給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后,就已不再是它的合法所有者,無權繼續向領地內的農民征收年貢,而改由政府發給相當于過去領地收入十分之一的俸祿。廣大的中下級武士在奉還版籍后“皆隸籍于各地方官”,也改由政府按照過去的慣例發給世襲或終身等各種俸祿。由政府發給舊藩主和中下級武士的俸祿,事實上是他們過去直接或間接占有的地租的一種變相的延續。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一種封建的財產特權。可見,奉還版籍有一定的不徹底性。
但廢藩置縣是日本成為近代化的中央集權國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是使日本走向近代化途中的一個重要階梯,可以說,它是奉還版籍在政策上的延續和必然結果。從國家政治結構上說,廢藩置縣使縣成為一級行政區劃,直接由中央政府領導。全國過去達到277個藩及大城市等,經裁撤合并為3府72縣,縣有縣令等官員,除了少數縣外,縣令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其他藩出生的人擔任,這樣就可以切斷地方官和地方上千絲萬縷的聯系,更利于貫徹中央的指示,中央的政策和方針可一體實行,封建割據式的藩體制就此消失。廢藩置縣也是消滅封建割據狀態的一個必然步驟。日本由此基本完成了中央集權的體制,這樣一來,明治維新政府的核心領導人就可以自上而下地實施他們所要的近代化,對外也能統一一致。進,有了可以抵抗列強的政治保證;退,可以有效地實施對外條約要求,取信于世界。而且,在實施廢藩置縣的過程中,日本的中央和地方官僚體制初步形成。在廢藩置縣的過程中,日本政府主要領導人之間出現過爭論對立,但最終求同存異,相互妥協,完成改革。這些政治家本身的政治素質是完成廢藩置縣以及廢藩置縣前后各項改革的重要保證。
奉還版籍與廢藩置縣在歷史進程上有著延續性。奉還版籍是廢藩置縣的必要條件,廢藩置縣是奉還版籍的結果。奉還版籍與廢藩置縣對日本近代化歷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摧垮封建領主的勢力,使政權由藩主、公卿之手轉移到反映新興地主和資產階級利益的中下級武士代表著的手中,為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伊藤博文傳》上卷,日本原書房1970年版.
[2]伊文成、馬家駿:《明治維新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依田憙家:《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的比較》,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年版.
[4]湯重南、王仲濤:《日本近現代史》近代卷,中國出版集團 現代出版社,2013年版.
[5]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近代史編》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李卓:《日本近現代社會史》,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版.
[7]吳廷璆:《日本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8]阮廷貴:《評“奉還版籍”》,日本學刊,1995年第3期.
[9]楊孝臣:《大久保利通與明治維新》,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
[10]陳逸平:《試析近代日本產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天水師專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