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黨課是社會主義大學塑造大學生社會主義信仰的基礎課程,是高等院校開展大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環節,即培養合格大學生黨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陣地,因此在授課的內容和形式上都要有突出和側重。在新形勢下,黨課的內容直接關系到黨課質量,如何提升黨課質量重點將從中共黨史與傳統文化兩方面進行探析。
【關鍵詞】高校黨課 新形勢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074-01
目前處于新形勢下的高校,需要建設高素質學生黨員隊伍,需要培養有理想、有信念的合格大學生,這就要求高校在講授黨課內容上,能體現黨課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新媒體背景下,互聯網與移動手機將傳統的黨課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易班、微信公眾號、微博客戶端等其他學習方式,豐富了高校黨課內容,但信息傳播渠道的增多,不免一些不正之聲就會傳遞出來,因此在結合主流媒體傳播和新技術手段下,回歸傳統高校黨課講授的內容才能提高黨課質量,針對黨課的內容來講,又要以中國共產黨史與中國傳統文化講授最為突出。
一、突出中國共產黨史在講授黨課的重要篇章
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時,在《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前,在《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等反映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文物和照片前,習近平總書記駐足長留,這反映了領導人對我黨歷史的關注。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中國共產黨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普遍的高校中,將黨課分為了初級、高級黨課。《中國近代史綱要》這門必修課程在大一第二學期進行,相對于新生初級黨課的學習,知識引導環節較遲滯。在參加高級黨課培訓時,主要針對是入黨積極分子、發展黨員對象、預備黨員,學生將黨課片面地理解為學習黨章和政策文件等,黨史和相關經典著作得不到深入學習。造成低年級沒有扎實的黨史基礎,高年級黨史知識不牢固,理解片面。
因此在學習黨課時,突出重點講授中國共產黨史對于新入校學生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找到正確的價值目標和人生方向,進而有利于促進他們在社會中建功立業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1]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這不僅是對大學生思政課的新的部署和要求同時也將大學生黨課作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大學生了解黨、融入黨的基本途徑,對于培養大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重大,其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黨課講授具有現實意義
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中,對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有重要的篇章論述。每提及一個關鍵詞時都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來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黨課講授內容有助于大學生黨員對黨課更加深刻的認識。
(一)傳統文化對黨課授課內容的充實
中國的傳統文化含義之廣,覆蓋之多,定義之細。都是對高校黨課內容的充實和提高。并且在高校黨課的授課中,還可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切塊的大類別進行融入黨課講授。例如:共同信念、民族精神、文化軟實力、道路自信等。這樣講授既能從內容上增加黨課的飽滿,同時還將在形式上有固定黨課嚴肅的形式的突破。
(二)傳統文化對黨課授課形式的突破
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只停留在紙面上,更多的傳統文化通過實物來生動展示,這就給黨課授課提供了創新方式。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的積淀,蘊含著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豐富的黨課教育資源。[3]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提高學生黨員隊伍整體素質,培養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實現“兩個100年”目標,實現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突出高校黨課講授以中國共產黨史和中國傳統文化兩方面的內容來作為重點突出提升大學生黨課的質量,以詳細講述我黨在1921-2017年走過的不平凡歷史寫照,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來引導學生,培養適應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格大學生黨員。
參考文獻:
[1]覃吉春,何彥新.《新形勢下大學生研讀中共黨史理論的現實意義與教育方略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年第8期。
[2]陳堅.《新形勢下大學生黨課教學質量提升途徑》,《教育文化論壇》,2017年第4期。
[3]劉笑菊.《傳統文化與高校黨課教學的有效融合》,《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7年第5期。
作者簡介:
周俊屹(1989.4—),漢族,甘肅蘭州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