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行為是指學生在教師的領導下,教師與學生圍繞地理教學的目標在所創設的地理課堂教學情境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學活動,有效的課堂教學行為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將地理知識掌握,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更加重視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行為的價值,現在探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行為的價值取向已經具有了非常現實的意義,教學行為的采取對于學習效果的顯現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教學行為中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地理課堂的教學成果。對影響教師課堂行為的因素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后,著重闡述了新課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行為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 課堂教學行為 價值取向
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行為從教師的角度來分析,教學行為包括將地理知識對學生進行講解,就所學習的知識向學生發問,將多種工具運用于日常的教學,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多元化的教學等等,這所有的行為都屬于教學行為的范疇;而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真聽取教師講解地理知識,在教室講解后自發地學習課本知識,研究和學習地理的掛圖,同學之間對于地理知識的交流和討論都屬于學習行為的范疇,將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便可以很好的達成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師應該注重將課堂教學行為價值取向方面的認識逐步地滲透給學生。
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行為受到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首先是新課改的背景下,新課程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的設定以及教學內容的改動對教學行為的影響;其次是教師所擁有的教學理念對于教師所采取的教學行為的影響;再次是是教師本身的素質和水平也會對其所采取的教學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最后是學生的心理特征對于其所采取的學習行為的影響。
(一)整體性價值取向
整體性價值取向的確立從宏觀上分析甚至可以擴展到對學生三觀培養和建立,多種教學行為的運用目的都在于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地理知識的習慣,不僅能夠掌握地理這門學科的知識,還能夠對學習地理知識的方法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在新課程對于地理學科的課程標準確立中,包括了知識目標、情感目標、態度目標這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并統一于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行為中。在高中地理魯教版教材中區域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一章內容的學習中,體現出了整體性價值取向對于學生三觀形成的影響,在學習了這一章內容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教授和學生之家的探討互動,保護環境的意識將會在學生的心中完全確立,進而影響其世界觀的形成。
(二)主體性價值取向
主體性價值取向所指的就是在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所有的課堂教學行為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高中地理魯教版教材以地理視角分析自然災害一章內容的學習中,通過對自然災害的地理背景及其成因進行分析,以及后續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學行為,使學生對于自然災害的成因具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主動去探究如何避免自然災害的產生。
(三)差異性價值取向
新課改背景下對于學生在學習中所呈現出來的差異性有了更深程度的重視,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學習基礎,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還有個人的性格特質和生活經歷的不同,這所有的因素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呈現出了強烈的差異性,在高中地理的教學課程中,采取一定的教學行為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做到對于每個學生所存在的問題,能夠有針對性得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促進學生均衡發展為教學目標并實現差異性價值取向,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個別學生的引導并進行持續鼓勵也是注重學生的差異情況,為實現差異性價值取向所采取的教學行為。例如,在學習高中地理魯教版教材中有關于時差的內容中,對大部分學生來講這部分的內容是學習的難點,教師針對于這部分內容應該對學生進行特別的指導并耐心的講解,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
(四)多樣化價值取向
多樣化的含義就是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內容,更加全面、立體的給予學生評價,換言之教師所所采取的教學行為不僅是要以實現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為最終目的,也需要同樣注重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收獲以及學生采取如何的態度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就高中地理的學科而言,地理的實驗操作也是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面,在教學行為的運用中努力實現多樣化價值取向就需要從以上這些方面著手,對學生進行綜合的評估,在學生掌握地理知識的基礎上促進其個人的全面發展。
(一)教學行為的預設
教學行為的預設對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預設是教學工作開展的前瞻,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之前,先對采取如何的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并對所要實現的價值取向有所目標,以此作為地理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指導方針,以此來指導教學工作,從而使教師所采取的教學行為和學生所采取的教學行為在有機結合后能夠更好地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二)反思再實踐與實踐相結合
反思是教師對于自己所采取的教學行為所進行的深刻思考,其目的在于在對以往采取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總結并將經驗和教訓運用于今后的地理教學中,旨在能夠將地理課堂教學開展的更好,教師所采取的教學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所采取的學習行為,所以教師的反思關系到了教學成果的體現以及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而在反思的基礎之上進行再實踐可以將前期教學行為的總結進行檢驗,將成功的有關于課堂教學行為的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推廣,最終實現課堂教學行為的價值取向。
(三)設計教學案例
經典的教學案例即是成功的、可供借鑒的典范,在對其進行研讀和學習后,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教學案例,可以極大地優化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行為。首先,在進行教學案例的設計時首先要注重對于內容的選擇,一定要選擇具有價值的討論內容,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進行互動;其次,在組織形式的選擇上要以給同學們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為原則,集體討論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都是可以采取的方式,教師要注重對于討論結束時機的把握并要特別注意在對結果進行總結時要幫助學生將所討論的知識進行整理并幫助學生建立相關的知識體系。
新課改背景下,對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行為價值取向的研究對于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先進教學理念的樹立和多種教學行為的實踐運用都將使教學行為實現更大的價值,在以后的地理知識的教授與學習中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不斷采取措施將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行為進行優化,最終促進新課改背景之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行為價值的實現。
[1]尚丹妮,劉玉振,楊雪寒.卓越課堂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為例[J].北方文學,2017,(02) :148-149.
[2]李丹丹.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進行高中地理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4,(36) :72.
[3]欒春波.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成功,2011,(08) :183-184.
[4]謝上可.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0) :194.
[5]李家清.新課程高中地理教學評價的實做研究——以必修(2)“人口與城市”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05,(11)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