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春婷
摘要:針對特殊兒童的教學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本文根據蔬菜的認識對《土豆與黃瓜》這一課程設計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特殊兒童;教學設計;蔬菜
引言:教師在對特殊兒童進行教學時要過多的關注學生的情緒和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教育,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增強這些兒童的生活能力。
1.特殊教育教學設計的意義
特殊兒童的教育相對于正常兒童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挑戰性,因為兒童的特殊性以及他們先天的不足,造成了他們對知識學習的薄弱,因此教師在進行特殊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特殊兒童的心里,確定不會因為課堂上一些無意的語言或者行為造成這些兒童的敏感,引起麻煩。對特殊兒童的教育不但是為了能夠提升他們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更主要是要讓他們能夠在成年以后可以融入到社會中去。相對于正常兒童來說,他們需要的教育更加迫切,他們需要教師更加耐心的講授,通過對他們行為的解讀來了解他們的內心,進而曾強特殊兒童的教學效果,提升他們的社會認知以及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認知能力。給予特殊兒童良好的教育可以為他們以后的人生做出有效的改變,為他們創造出更好的人生。建立對社會對人生的認知以及自身的價值觀。教師通過一系列的課程設計將日常生活帶入到課堂當中可以更加直觀的教授學生對日常生活事物的認知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增強特殊兒童的認知能力。
2.《土豆與黃瓜》教學設計與實施
由于特殊兒童在上課時多表現的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多動,另外一部分學生會有言語表述不清,認知能力差的現象,因此在教授學生認知蔬菜的形狀、顏色以及相關語句的課程中,我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立《土豆與黃瓜》這一教學內容,通過《土豆與黃瓜》的直觀學習讓學生們可以認識到蔬菜和語句“這是……那是……”本課的訓練重點是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說話練習。
在課堂上我根據實際教學目的通過學生的配合,完成了這一課程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課程開始前,我將板書已經寫好,板書主要以能夠吸引學生的樣式書寫,即課題寫在中間,下面寫上相對應的蔬菜名稱。這樣既使板書看起來簡潔明了,又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為整個課堂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課程開始后我采用變魔術的方法,把做好的土豆絲裝在有蓋子的盒子里,然后神秘地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看一看,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什么?我們來猜一猜盒子里裝的是什么好不好,看誰最聰明能夠猜得對!接著讓同學們充分思考,發揮想象力,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這時學生的注意力已被緊緊地吸引到老師所準備的教具上來,我就利用這有利的時機,展示出直觀的實物教具:土豆絲,然后讓同學們嘗一嘗。這個菜叫什么名字?它是又什么做成的。這時同學們的興趣已經被極大的調動起來,我就因勢利導的交待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蔬菜吧!這時候學生的已經被我調動起來,跟我處于一個節奏,因此我直接進入到第二個環節。
在這一過程中首先我根據兒童語言的發展規律做好了語言語句簡單到復雜的銜接。讓學生可以在語言表達從簡單到復雜、由會說單詞到會說句子,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我會拿出土豆和黃瓜引導學生猜測蔬菜的名字,先是看一看蔬菜的味道;然后在摸一摸蔬菜的手感;最后讓學生們試著說一說,學生們會根據自己的認知猜測這是土豆,我會引導學生說出,這是土豆、這是黃色的土豆,這是黃瓜,這是綠色的黃瓜。然后將文字寫到黑板上,讓學生對蔬菜進行認知,知道黃瓜和土豆這兩個蔬菜怎么寫,然后帶領學生多聯系幾遍讀音。當學生為此感到疲憊的時候,通過課間一些活動變換一學生的思維,在此期間,我設計了課間兒歌律動《哈巴狗》讓學生緩解學習疲勞,減少對所學內容的枯燥乏味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打開以后進入到最后的語言訓練階段,也就是讓學生們學習語句“這是……那是……”。
在拓展訓練過程中,先由教師將蔬菜拿出來與學生互動復習剛剛學過的黃瓜,拿著黃瓜問學生這是什么,學生會說這是黃瓜,然后教師將黃瓜放在講桌上,并告訴同學我把黃瓜放在這,同時讓學生跟我說這是黃瓜。然后拿起土豆問學生這是什么,學生們通過重新回答復習黃瓜和土豆,我會把土豆放在另一張桌子上,并說我把土豆放在那,讓學生跟我一起說那是土豆。通過這是黃瓜,那是土豆練習“這是……那是……”句式。最后請兩位學生到蔬菜筐里分別挑選出自己拿的蔬菜,并告訴學生蔬菜的名稱,請同學們跟他一起讀一讀。然后一人拿著蔬菜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另外一人站在蔬菜筐旁邊,用“這是……那是……”句式練習說話。通過活動來拓展能力,為了提高學科的整合功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我在這一環節中安排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進行找一找,說一說游戲,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中,不僅加深了對蔬菜顏色及形狀的認識,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在學生找蔬菜結束時,讓學生找室內物品、任務進行句式練習,加深對“這是….那是…”句式的理解。使學生充分體驗到游戲的快樂。在課程的最后,我做出了總結并且表揚了同學的認識事物以及表達能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不僅認識了蔬菜,還學會了說“這是….那是…”句式。
3.《土豆與黃瓜》教學思考
通過這一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個人認為在對特殊兒童教育上不但要有所創新還要有耐心,對學生的各種問題以及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都要有足夠的信心,只要我們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他們都會成為跟我們一樣具有正常表達能力的社會人。在這一課中不只是學生學習到了知識,我也深有感觸及體會,面對這些具有先天缺陷的兒童,我們要做的不單單是尊重,更應該有恒心有毅力去改變他們對社會的認知,通過愉悅的課堂環境給他們樹立自信心。提高他們的生活技能,并且做到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斷通過自身的學習以及對特殊兒童的多方面了解來提升自身的心理素養,做到可以成為這些學生的朋友,在互相的相處中對他們有更多的幫助,通過這類課程的設計在課堂中多觀察學生的動口以及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學生語言表達的積極性,通過感知覺刺激,提高學生發音的準確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活動中,樹立自信,提高生活常識技能來補償缺陷。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自主學習。
結語:對特殊兒童的教育要采取科學的方式方法,不能盲目進行課程內容的教授,要通過對特殊兒童內心以及行為進行更多的了解和觀察才能夠從中找到符合他們的課程設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做好相應的課程準備,并且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和行為指導。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特殊教育學校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分析[J].楊景文.讀天下.2016(09)
[2]特殊教育學校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研究[J].馮青山.赤子(上中旬).2016(03)
[3]論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在現代教育中的融合[J].曾紹瑋.中國成人教育.2014(16)
[4]聾生語文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其興趣激發[J].葛莉莎.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