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折紙是近年來小學美術手工制作課程中的一部分。折紙藝術因為其本身的特點給學生的各項能力的成長帶來了益處。但教師在折紙課的教學中能否完全發揮出折紙的這些作用,則需要進行探討。本文以下就折紙的益處及折紙的教學方式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小學美術;手工制作;折紙教學
折紙是一種以紙張折疊成各種不同形狀事物的藝術活動,是一種三維立體的造型藝術。折紙以其造型多樣、制作方便、生動直觀等特點成為了如今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小學生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折紙藝術的引入這一操作可謂是相當的完美。
折紙看似簡單,但其對操作者的空間想象力、實際操作能力、審美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此外還能能夠陶冶情操,鍛煉學生的耐心和毅力,提高學生的成就感等。
一、折紙給小學學生具體帶來的益處有哪些?
(一)空間想象力的培養:對于一個想要完成的形體,必須了解整個形體的結構,然后對折紙步驟與方法進行設計并不斷操作求證,以期得到準確的結果。這期間要求學生開放思維,展開空間想象,去摸索每一步操作能夠帶來的形體變化。這就使得空間想象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成長。
(二)創造力的培養:折紙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每一步都需要創作靈感。一張紙首先是一個面,對一個面進行折疊是尋找面上原本看不見的線,對一條線再進行折疊則是尋找線上的點。通過不斷的折疊,去尋求點線面的最終結合而完成形體的過程,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學生折疊的每一步都可以有差異,而每一次的差異就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創造力就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培養起來。
(三)操作能力的培養:折紙需要“心靈”,還需要“手巧”。折紙過程能夠很好地鍛煉手指的靈敏度,使思維與操作得到協調。還可以培養耐心、細致、手腦并用的習慣。另外,所謂“十指連心”,手上的操作也能反作用于大腦的成長,在動手能力得到加強的時候,大腦也得到了開發,最終對學生的成長產生幫助。
(四)觀察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除去老師教導步驟完成形體外,學生對于一個新的形體的制作必然需要仔細觀察該形體的主要特征,把握住形體典型特征,經過構思以后,再加入自身的審美,慢慢嘗試去把形體制作出來。這里兩個要點就是觀察與審美。觀察用于找準形體的可觀形態,審美用于完善形體的線條結構比例等。
折紙是一個手腦并用、協調合作的過程。不應該是在死記步驟之后,照貓畫虎的簡單操作。
二、在小學的美術手工制作中折紙教學應該怎樣開展呢?
(一)走近觀察,抓住表里
真正的實物與我們折紙制作出的形體并不是同一個事物,兩者之間是有一個跨越的。但這并不是說兩者就沒有關系。打比方的話,折紙像是實物的影子。影子是根據實物而存在的。因此,折紙之前必須充分把握實物的結構。平時課堂上的折紙教學,通常都是些常見的自然物,比如千紙鶴、玫瑰花、小貓小狗、蜻蜓蝴蝶等等,這些實物在生活中就很容易看到。因此,這些實物的折疊之前學生們都已經有了一定的結構感。但只有真正對這些實物進行密切的接觸與仔細的觀察,才能折出最標準的形體。比如蜻蜓有幾片翅膀這個問題,如果不親身接觸一次,很多學生都不清楚。此外,學生折紙的作品不應該是單純的紙質作品,還應該有鮮活的氣息。這都需要學生與實物進行接觸。
比如,老師要教學生折一束玫瑰花,先帶學生到校園里去觀察玫瑰花的形狀,讓學生去觸摸玫瑰花的花瓣以及花刺,去聞玫瑰花的香味,讓學生自己去總結玫瑰花給自身的觀感,然后讓學生們討論交流。這樣下來,玫瑰花的形象在學生的思維里就會逐漸清晰明白起來?;氐浇淌液?,老師只需要一邊粗略地分析講解折紙的過程步驟,一邊進行簡單的示范,學生就能快速地折出一束束精致美麗的“玫瑰花”。這就是接觸與觀察帶來的效果。
(二)設計引導,發散思維
如前面所說,折紙不應該是照貓畫虎、死記步驟的簡單操作。折紙是一門藝術,生搬他人的作品是很難成為藝術的。老師教學生折紙也是一個道理。剛開始時,以講解步驟與操作示范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是可以的。這個過程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建立起折紙的知識基礎,學生在這個過程以后對折紙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模仿是簡單的,而一味的模仿則會使個體失去創造性。在折紙基礎建立以后,老師的教學方式就應該及時改變,這時候更應該做的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行創造。比如老師教學生折雨傘,首先讓學生自己思考該怎樣折,結果當然是學生們幾乎不可能拿出一個具體的方案,但他們經過思考以后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讓學生把他們想到的東西講出來一起分享。無論這樣的想法成不成熟,都會成為讓學生高興和自信的“點子”,這些點子一定是值得肯定的。然后老師再進行雨傘折疊方法的教導,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融入進去,比如A學生的是折疊傘,而B學生的是簡單的收攏傘。老師再根據這兩種傘的不同進行指導,哪一步應該是難點哪一步應該是關鍵,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很大程度地發散思維。最后老師只要讓學生自己去進行嘗試就可以了。
(三)動手操作,開拓創新
如果說調皮的孩子會用手制造出人意料的惡作劇,那么聰明的孩子則會用手創造別出心裁的手工藝品。小學的折紙教育不應該以教會學生會折多少種類的手工為要求,而應該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其他綜合能力為目的。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動手操作對小學生的成長有著非凡的意義。老師在課堂的教學中,除去適當的教學部分,應當以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為主。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練習和嘗試,能夠極大地提升其手腦合作的協調性,通過折紙的手上操作,鍛煉大腦的支配協調作用。
在課堂的練習之外,老師還可以布置作業。如一周只有一次的折紙課,那么在下次折紙課的時候每人交一個老師沒有教導過的折紙作品,不要求精美復雜,重在學生自己創作。學生在得到任務后就會去想方設法完成自己的作品,不管是單獨思考、與同學討論或是求助書籍和父母,都是非常好的結果。
折紙課不是枯燥的習題課,不是為了讓學生去完成課本上的某個作品,而是讓學生在折紙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并提高自身。教師的教學方式可以靈活多變,只要目標明確,能達到效果,那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小結:折紙在培養小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空間思維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此外還能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折紙不是一門枯燥的,而是充滿樂趣的藝術。教師在教導學生這門課的時候,應該抓住重點,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充分挖掘學生在各方面的潛力。
參考文獻:
[1]張麗軍.如何開展有效的折紙教學——關于教師折紙活動中的困惑[J].學周刊A版,2015,(8):238-239.
[2]周興紅.折紙藝術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5):212-213.
[3]李娜.淺談小學美術手工教學思路[J].關愛明天,2016,(1):356.
[4]盧林燕.心靈還要手巧——談小學美術折紙藝術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3,(1):60.
[5]徐明.被忽略的古老藝術--折紙藝術[J].藝術科技,2014,(6):377-378.
作者簡介:吳素嫻(1983一),女,廣東清遠人,本科,藝術科組長,主要從事小學美術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