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如何以學定教,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成了教育界的當務之急。本文試就對小學教育“以學定教,構建高效課堂”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以學定教;小學教育;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多的是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的最優化發展。
一、什么是“以學定教”
所謂以學定教是指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認知水準,課前預習程度,對新知的情緒狀態等學習主體的基本情況來確定最優的教學起點、方法和策略,并運用高超的教學藝術,讓每一位學生達到最優化的發展。這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和以案定教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1]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什么和怎么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的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正是對這一段話的解釋和闡發,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讓以學定教在教學中開花結果。
二、為什么要提倡以學定教
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然而,令我們極其擔憂的是目前很多學生都逐漸喪失了對學生的興趣有的學生甚至得了學厭癥。學生因學習壓力過大等,自殺事件層出不窮,令人觸目驚心。同時一些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會復制例題而不會創新應用……究其原因,這些現象與重結果輕過程的課堂教學模式密切相關。許多教育者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卻忽略了學生的能力、知識基礎、情緒狀態等。
葉圣陶先生說過:“常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嚴素,自求解決。故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主探究,由此可見,提倡以學定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如何實施以學定教
(一)了解學生學情,把握教學進度
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是教學的必要準備和前提。正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所說: “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句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查了解學生學情是至關重要的,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實施和開展。
在調查學生學情時,我們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調查方法的多樣性。了解學生學情可以通過多種方法,譬如訪談法、問卷法、作業分析等。第二,調查對象的典型性。教師所調查的學生要能反映班級學習總體的情況,一般采用分層抽樣或者整體抽樣。第三,調查內容的相關性。調查內容要與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相結合。另外,在整個宏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測評,把握教學進度,構建高效課堂。[2]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古語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教學過程中,思與學應是并駕齊驅的馬車。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要能夠運用高超的教學藝術,引起學生的認知矛盾,使學生產生特殊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關注學生對教學的情緒狀態,促進學生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進行探究。并在此過程中主動參與討論,猜測,探究,解釋,評價等活動。形成對自己問題觀點與解決的方法。
如以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中海底世界為例,普通的教師上課方式就是簡單朗誦課文,向學生灌輸一些有關海底動物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反復抄寫生字詞等。這樣做,表面上看學生們能夠掌握知識,考試成績也不錯。然而在這種死記硬背,條條框框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會愈加覺得學習枯燥乏味。他們在此過程中沒有思考,探究的過程,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學習。長期以往,學生會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也很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而優秀的老師則會靈活運用啟發性教學原則。在課程初期可能會讓學生觀看海底動物的視頻,并在看完后詢問他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并適當地讓一些同學描述自己與之相關的經歷。這樣做既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引導學生不斷探究,逐步設疑解疑,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創造性。
(二)提供包含活動參與方式和現實問題的開放式課程
古語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師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嘗試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發現同伴和自身的優缺點,相互學習,揚長避短,共同進步。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一個學生無論再怎么樣優秀,都無法盡善盡美地考慮好問題的答案。此時,我們應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呂氏春秋》記載:“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的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更能得到提高。一方面,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取長補短,更好地解決問題,通過討論協商,將課本知識或同伴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學生在自主討論探索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其他同學思考思維的方式,創意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批判性思維。
另外,任何概念原理等內容的學習都不可能脫離具體的活動方式,學校應開設相應的實踐課程,讓孩子在實踐的過程中學會探索,學會質疑,學會思考,這也有利于學生加強對概念,原理等的理解。譬如我們在《鋤禾》的教學中,想讓學生體會農民伯伯種田的艱辛,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好習慣時,我們可以在周日組織課外活動,帶領孩子參觀農田,通過現場的觀察體驗,更好地感受詩人的心境以及詩歌背后所蘊含的更為深刻的道理。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培養學生參與實踐的能力。
(三)對學生的探究和參與能力進行多元評價
學習目標的多維性決定了教師的評價也應該是多元的。教師既要評價學生掌握教材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要評價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的表現。同時,教師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也要做出相應的評價。
譬如,在以團隊合作的活動參與方式中,教師不但要評價整個團隊的表現也要評價團隊中每個成員的表現,使學生能夠意識到團隊與個人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團隊精神在團隊合作中是不可或缺的。獨木難成林,再卓越超群的人也無法成為一個團隊。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意識到個人在團隊中的重要性即個人一點一滴的努力都會促進團隊合作的開展。
另外,在教師評價的過程中,要注意評價的藝術性。教師應給予孩子更多表揚和鼓勵,對于錯誤,則要委婉批評并給出意見,切勿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同時,在學生發生錯誤時,要進一步追問學生導致錯誤的原因,讓學生能夠學會總結反思,更好地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俊.把握學情以學定教--基于學情分析的“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實踐[J].課程教學研究,2015(12).
[2]顧泠沅等.以學定教的課堂轉型[J].上海教育,2011(04).
作者簡介:葉新(1996-),女,江蘇宿遷人,江蘇師范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