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摘 要:數學是一門抽象和邏輯嚴密的學科,相當一部分學生望而卻步,對其缺乏學習熱情。學生怕學數學,甚至是討厭數學,癥結就在于對數學缺乏興趣。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得把要學生學數學變成學生自己要學數學,讓枯燥無味的數學變得“有趣、有味、有惑”。創設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正是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一種教學藝術。本文筆者就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結合本學期所聽的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情境;課堂效率
教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載體,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不同的內容需要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同一個內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學情境,但是不論創設怎樣的教學情境,都要把握一條原則,那就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為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服務。下面我就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結合本學期所聽的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創設要有趣味性與合理性
教師的情境創設要緊扣課題,反映兒童熟悉的生活經驗或能夠理解的科學道理,并且能夠吸引他們的無意注意,以激起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趣味性和合理性有機統一。
案例1:在教學《認識乘法》一課中,創設了動物學校這一情境,在進入動物學校的大門后出示了一幅動物在草地上的圖片,但是只有6只兔子,12只雞,難道草地上就只有這兩樣動物嗎?在后面的整節課就只出現了小雞,還有就是鋼筆、玫瑰花。雖然這是一個虛擬的教學情境,但并不符合日常生活中的情況,欠缺合理性。如果把里面的事物都換成各種動物是不是會更好,如猴子、大象、斑馬、老虎等等。只有和動物學校的主體就更貼切了,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案例2:一位老師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這一課時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多媒體動畫出示一個魔盒,學生只要輸入一個數,這個數經過魔盒的加工,出來的便是另一個數。如輸入5,出來的是10,輸入12,出來的是24……學生躍躍欲試,經過幾次嘗試后,發現奧秘:魔盒是按一定的關系來加工數的。于是輸入“200”,出來“400”,輸入“a”,便出來“a×2”。這里,通過魔盒,創設輸入“a”出來“a×2”這一情境,從而讓學生深切體會出來的“a×2”就是結果,而在輸入的數與輸出的數的不斷變化中卻又存在著不變:出來的數總是進入的數乘2,魔盒是按“2a”的關系式進行加工的,即“2a”又表示一種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情緒的積極與否直接影響到建構的效果。“魔盒”的情境創設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呈現出了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勢。當然“魔盒”只是一個“道具”,而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解決了認知的難點點:“2 a”既是一個結果,也是一個關系式。這樣的情境創設既有趣又合理,宜當多用之。
所以,情境創設有著它巨大的作用,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中的情感,將原本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
二、情境創設要有實效性
情境創設要務實,才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平衡”,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愿望,從而使學生的有意注意與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因此數學情境創設首先要有“數學味”,其次要有利于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案例3:在《秒的認識》這一課剛開始,學生講故事:分針是哥哥,時針是弟弟。他們有一天放學回家,哥哥走的路線很長,弟弟走的路線很短。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嗎?在很多場合開始之前經常會采用一種方式——倒計時,你們聽說過沒有啊?
師:哦,在哪兒見到過的呀?
學生舉例
師:看來呀,用倒計時的地方還真不少,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課件播放:用倒計時等待節目開始、用倒計時準備火箭的發射、用倒計時迎接新年的到來、用倒計時迎接奧運會的開幕。
師:今天我們上什么呀? 沒關系,讓我們也用倒計時來揭曉,好不好?
生:10,9,8,7,6,5,4,3,2,1.
師:剛才倒計時數每一個數用了多長時間?
生:10秒。
師:數10個數是10秒,數一個數呢?
生:1秒。
師:“秒”也是一個時間單位,你們剛剛為什么不用“時”或者“分”呢?
生:因為一個小時或一分鐘數一個數字這樣會太長了。
師:是呀,倒數的時間很短,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就要用到“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今天這節課呀我們就來一起認識秒。
這一情景的創設很真實、很自然,既有了“數學味”,也有了實效性。雖然學生第一次接觸秒,對概念有些了解,教師就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倒計時,巧妙地創設了問題情境,在交流中學生對秒有了初步認識,通過課件播放視頻,學生對秒有了進一步的感知,為后面的教學提供了扎實的基礎。真實的問題,真實的視頻,一下子吸引了學生,也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創設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情境中蘊含的問題要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并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具有一定的坡度和難度,要能使學生的認知產生“不平衡”,造成認知上的沖突,從而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產生學習的渴望,保證讓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
案例4一位教師在教學《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課中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
這個問題學生在回答時毫無困難,就是不學這節課我想也有部分學生時會做的。此問題不如這樣設計:只給出長方形的寬式2厘米,讓學生估計長可能是多少厘米?那學生就用到了長方形中長比寬要長,那肯定比2厘米多,長多少,就是考察學生的觀察力。還可以給一個長方形,四條邊都不給出數據,讓學生根據圖自己來填數據,想想怎么填比較合適,然后向大家介,學生在填的時候交流的時候體會就更深了,這樣學生也不會因問題太簡單而感到“無骨可啃”了。
情境創設應遵循“摘桃子原理”,把知識看作是“桃子”,“桃子”不是一伸手就能摘到的,要摘到必須“跳一跳”,并且是經過跳就能夠摘到的,不能可望而不可摘。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自身一番努力而摘到桃子,隨之產生一種成功感和自豪感,進而促進學生產生繼續“摘桃子”的興趣和愿望。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每個情境創設都能達到上述要求,就需要執教者的我們不斷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提高駕馭現代數學課堂的能力,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不斷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