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簫
【摘要】高職院開展校企合作要適應產業發展的形態與變化,產業柔性集聚是目前我國發達地區產業發展的—個顯著特征。本文在借鑒“廣東漢普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勞務派遣機構經營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產業柔性集聚背景下基于“人才再造”服務外包途徑的高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新模式。通過服務外包的形式,引入市場機制,使校企雙方專注于各自擅長的領域,深入開展合作,實現校企共贏。
【關鍵詞】產業柔性集聚 高職會計專業 服務外包 校企合作
一、研究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對職業教育明確提出“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校企合作是關鍵,它是實施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前提條件和唯一途徑。因此,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沖擊,我國發達地區陸續出現了產業柔性集聚現象,即出現區域內大量中小企業圍繞一個產業及其相關產業分工協作,以企業間分工代替企業內分工,形成地理位置集中、生產經營相互依存的產業形態。所謂柔性,是相對于福特制的以大批設、標準化、直一體化為特征的“剛性”而言的,主要指企業生產經營方式的靈活性以及企業之間互為依存的新型關系。柔性化企業在空間分布過程中更傾向于集聚成群形成產業網絡,每個企業都是網絡上的一個節點,共享其中的信總、技術、知識等各種資源,通過密集的多邊聯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共同實現整個價值鏈的利益最大化。為此,企業為提高對市場反應的靈敏性,開始實行結構瘦身,單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技術研發、用工需求等跟著市場隨時變化。然而,這種“生產的不確定性”對“高職教育的穩定性”卻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高職院校要通過校企合作在柔性集聚體中發揮作用并實現自身發展,必須找到合適的關系紐帶才能進入柔性集聚體的產業網絡,促進高職教育跟上區域經濟發展趨勢。
二、產業柔性集聚對高職校企合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對資源集聚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柔性化企業在空間分布過程中更傾向于集聚成群形成產業網絡,以企業間分工代替企業內分工,共享產業網絡中的信總、技術、知識等各種資源,通過密集的多邊聯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實現整個價值鏈的利益最大化。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柔性集聚體中找到合適的關系紐帶,挖掘自身天然優勢,進入柔性集聚體的產業網絡,將校企合作所需的各種資源要素有效組合。
(二)對供需對接提出了新要求
柔性集聚體背景下的企業生產經營往往存在很大的靈活性,這與高職教育要求的相對穩定性之間存在較大矛盾。比如在實施頂崗實習方面,柔性集聚體內小微企業能提供的實習崗位非常有限,一個50人規模左右的班級不得不分散在20幾個,甚至更多的企業中去實習,導致指導老師在指導實習過程中,無法去所有的實習單位實地走訪,給出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尤其是會計專業,因為崗位的特殊性,使學生在頂崗實習的大段時間內無法參與企業真實會計信息的處理,導致頂崗實習難以保證質量。針對這種供需矛盾,迫切需要探尋一種策略來整合柔性集聚體內各企業的共性需求及資源,創設符合雙方內在需求的新的合作載體。
(三)對運作機制提出新要求
柔性集聚背景下,信息技術打破了產銷之間信息的不對稱性,促進了生產供給側與市場需求端的緊密連接,催生了消費者驅動的商業模式。因此,高職校企合作也必須從市場需求出發,由市場拉動校企雙方,依托學校特有資源優勢,根據市場需求直接參與到產業鏈的某些環節,為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贏得企業認可,從而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三、基于人才服務外包的高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模式構建的對策建議
高職學校基于服務外包的校企合作模式應以服務外包業務為紐帶,以資源集聚為手段,以技術服務為動力,采取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建立平臺。從實施層面,建議采取兩種形式。一是直接與專業化服務外包機構合作,參與服務外包業務;二是與接包商合作,建立“人才再造”管理模式,實現“學校教你學會計、企業教你做會計”教學模式。
(一)直接與專業化服務外包機構合作參與服務外包業務
在這種方式下,學校與發包商之間不發生直接聯系,只與接包商之間產生合作協議。如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會計專業與廣東漢普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合作,依托漢普所承接的近千家企業的業務及其集聚的資源,建立會計專業頂崗實習基地,為實習崗位的穩定性、業務的真實性、管理及指導的有效性提供保障,滿足學校育人需求。
(二)與接包商合作,建立“人才再造”管理模式
這種模式下,學校需要承擔一定費用,將畢業生輸送到接包商手中,通過接包商組織短期集中的頂崗培訓后,將培訓達標的學生直接推送到發包商(即用人單位)處,實現畢業生頂崗實習與就業安排的一站式服務。這種模式等同于接包商將學校培養的專業人才通過短期集中后進一步加工,達到人才再造的效果,來提升學生的專業職業素質與技能,提高畢業生的對口實習率及對口就業率。實現“學校教你學會計、企業教你做會計”的教學模式。
此外,學校要想架起職業教育與產業界的橋梁,還要從文化上調整,緊跟企業文化步伐,接受企業文化的洗禮與熏陶。因此,與接包商合作,通過“人才再造”服務外包的管理模式,可以讓“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強化校企文化對接,可以使高職院校學生更能夠理解、適應企業工作文化、工作氛圍,減少畢業后接受的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心理沖擊與文化沖突,增強畢業生在企業中的適應性和穩定性,達到校企“雙贏”的目的。
四、總結
本文突破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強調構建校企合作除了從完善有關法規政策、搭建校外實踐基地、聘請企業專家參與才培養計劃制定外,更應該考慮到區域經濟的產業形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入市場機制。在校企雙方互利、自愿、共贏的前提下,通過服務外包,使校企雙方專注于各自擅長的領域,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素養,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與校的育人需求。
參考文獻
[1]唐金花.產業柔性集聚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基于服務外包途徑.教育發展研究,2016.(21)
[2]翁偉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內部治理機制:框架與推進路徑.中國高教研究,2016.(5).
[3]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體的價值取向實現路徑.中國高教研究,2014.(2).
[4]盧峰.與代務外包的經濟學觀察:產品內分工的分析視角.世界經濟.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