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摘 要:語文在小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過小學語文教學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可以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可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書寫能力,因此,教師要重視語文教學。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是很高,因此,教師要運用多種方式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對興趣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簡單的探究。
關鍵詞:興趣教學;小學語文;教學情境
經過對小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的分析筆者發現,他們比較好動,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比較喜歡玩游戲,對于學習的興趣不是很高。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即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相關的語文知識,他們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這就降低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滿堂灌”“一刀切”“填鴨式”的方式進行教學,這就使得課堂教學的氛圍較為枯燥和壓抑。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教師要對題目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要根據他們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來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寓教于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地集中,因此,教師要運用多種方式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就像鳥兒離不開天空,魚兒離不開水一樣,小學生也離不開游戲,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融入游戲中,這樣可以使他們在游戲中了解和掌握相關的語文知識。教師可以將游戲穿插到教學過程中,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小學語文教學中每節課都會有一些陌生字詞,在講解完陌生的字詞后,教師可以以游戲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如《一株紫丁香》這一節中陌生的字:踮、株、載、眨、疲、倦、濃、伸。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生字進行組詞,并運用組成的詞編一個小故事,看誰的故事更有趣。一位學生的故事如下:周日的早晨陽光特別好,小明站在陽臺上伸了一個懶腰,感覺一周的疲倦都被陽光趕走了。下午小明去了公園,在公園他見到一株開得很漂亮的牡丹花,于是他踮起腳聞了聞。這位學生的故事運用了“疲、倦、伸、株、踮”這幾個生字。
二、創設教學情境
好的教學情境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聯系,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教師創設的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要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內,要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秋游》這一文章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相關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一些與秋游有關的視頻和圖片等,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播放,這樣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直觀的感受,可以使他們更好地融入相關的情境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解一下自己的秋游經歷。如去的是什么地方,和誰一起去的,都見到了哪些景色,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等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一下自己的秋游和文章中描述的秋游有什么異同,這樣可以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可以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又如:在講解《三顧茅廬》這一文章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相關的情境。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中的相關片段,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相比于小學語文教材來說,視頻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大,通過視頻的播放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將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可以使他們產生一種直觀的印象。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關片段的表演,這樣可以使他們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傳統的小學語文的評價以書面評價為主,即教師根據學生的書面測試成績對他們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較為片面化。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會對成績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揚,這就使得一部分學生產生了心理落差,降低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之間是存在一定差異性的。有的小學生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地回答問題,不過他們的語文測試不是很好,這時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課堂表現對他們進行評價;有的小學生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很少回答問題,不過他們的語文成績很好,這時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成績對他們進行評價,這樣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進行評價,這樣可以使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可以更好地進行改進。
綜上所述,小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不是很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方式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他們學習的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穿插一些游戲,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教學情境,可以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馮培剛.淺談小學語文的興趣教學[J].學周刊,2012(14):180.
[2]邵素英.淺談小學語文興趣教學[J].學周刊,2012(11):73.
[3]胡麗萍.淺談小學語文興趣教學法的運用[J].軟件(電子版),2013(8):13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