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通識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符合國際化外語發展方向。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其學科性質、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決定了它可以承擔多元化通識教育的職能。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改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將通識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做到二者有機結合。
關鍵詞:通識教育;大學英語教學;教學研究
前言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又稱“通才教育”或“自由教育”,該理念來自古希臘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1829年美國博德因學院帕卡德教授首次將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結合起來。上世紀20年代,通識教育在中國開始得到重視,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提出“通識為本, 專識為末”。梅先生主張通識教育, 認為:大學不只是培養某一方面的“專家”(他認為??看髮W的四、五年是培養不出專家的), “應在通而不在?!?, “社會需要者, 通才為大, 而專家次之, 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 其結果不為新民, 而為擾民。”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教授認為:知識面過窄“不利于培養創造性思維。而社會需要能帶著滿腦子的問題從大學走出來的人, 需要有創造性而不是模仿性的人。通識教育是對任何專業的學生的長遠考慮, 而不是急功近利, 追求立竿見影”。因此,大學通識教育和大學英語及高校其他專業的教育之間的關系及相互促進作用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的重點,目的在于指導教學,為國家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是對大學所有課程而言,而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必修課,其學科性質、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決定了它可以承擔多元化通識教育的職能。本文旨在研究通識教育和大學英語的關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將通識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
一、大學英語教學目前面臨的問題。
大學英語課程單一,很多學校仍停留在教會學生英語知識和考試技能的低水平線上,教師仍然在為提高CET -4 的通過率而努力。教材內容知識陳舊, 程度淺, 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的知識面窄, 除了英語, 對其它學科知識(即便是人文社科類的學科知識)知之甚少, 權威性不高,課程質量低。與發達國家的大學生相比,我國學生知識面偏窄, 思路不寬, 考試成績好, 但動手能力差, 創造力不強,應變能力弱。
二、大學英語與通識教育的關系及其重要性。
通識教育的內容涉及到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多個方面。通識教育是通過多門課程共同作用來完成的。然而, 單純靠增加課程數目來進行通識教育必然會增加課時數, 這和當前教改中控制課時總量的要求相矛盾。大學英語就是一門易于承擔部分通識教育內容的課程。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在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中完全可以提供較為廣博而均衡的多學科的知識內容, 從而引導、啟發學生對于其它學科的入門與興趣, 擴充學生的宏觀知識基礎。既有利于通識教育的實施, 又有助于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
大學英語課程是一門融合多學科,幫助學生了解世界文化的通識教育課程。教材知識包羅萬象,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歷史、教育等學科門類;教材題材豐富多樣,為通識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便利條件。在通識教育的理念下重視大學英語教學是符合國際化外語發展方向的,應該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大學教育水平,培養出優秀全面的高素質人才。
三、將大學英語教育和通識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一)、轉變教學理念。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僅傳授單詞、語法、語篇分析等單一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而應引導學生找到英語學習的新途徑,教會學生用英語思維,把傳授知識和培訓學生個性、道德修養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結合起來。
(二)、改變教學模式。大學教師的角色不再是講解教材和提供答案;不再是播放課件和課文錄音,而應在通識教育的理念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逐漸適應用英語思維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還要博覽群書,廣泛掌握自己專業以外的文化知識,提高動手和實踐能力,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三)、教師提高自身素養。不再僅精通本專業知識技能,而應廣泛涉獵各學科知識,博學專長。教師需要實現自主發展,包括反思與研究、學習與建構、思辨與創新,既要有教學和專業方面的學習,又要有因為課程改革而引發的學習,外語教師不僅要有創新能力,還必須是一個合格的思辨者。知識是形成素質的基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通識教育內容,可以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大學英語教學是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提高學生語言素質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外語教學內容應該多語種化,開始多門外語供學生選擇,每種語言的背后都暗含這這個民族的的文化,都其自身的特質和優點。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大學英語和通識教育的密切關系,并做到二者有機結合,就面臨的大學英語改革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實踐。
參考文獻
[1]Sharwood Smith,M.Input enhancement in instructed SLA[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3,(15).
[2] 潘懋元、高新發.高等學校的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 2002(1):1.
[3] 孫希磊.“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 的楷模———中國近現代教育家梅貽琦教育思想初探暨紀念梅貽琦誕辰114 周年[ J/OL], http:∥www.china1840 -1949.com./modern/shownews.asp ? NewsID = 499/2003-04-27.
[4] 王冀生.通識為本專識為末[J].北京:教育發展研究, 2002,(3):62.
[5] 吳鼎民.新世紀大學英語教程《閱讀大觀》1-4 冊[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6] 夏欣.通識教育與創新精神—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談教育[ N/OL].http:∥data.sedu.org.cn/forum/101723653.shtml.2002-03-12.
作者簡介
張仰媚(1980.05—),女,山東省鄄城人。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及英語教學。
(作者單位:菏澤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