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永峰
摘 要: 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衡量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運用漢語言的能力。閱讀可以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得到提高,精神世界得以豐富,語感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培養方法 閱讀能力
漢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蔽覈拼笤娙硕鸥τ幸幻洌骸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蓖醭浜投鸥Χ紝ψx書倍加重視,都提倡人們要博覽群書,讀書對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那么,在平時語文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呢?這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倍加重視的一個問題。
閱讀能力是語文的基本素養之一。新課標對小學語文各學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非常熟悉新課標對不同年級段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教學要求,在實際語文閱讀教學中,既不能偏離教學目標,又不能拔高教學目標,適時適度適量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結合本階段教學目標,采取適合學生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基本功的訓練。筆者結合三十多年的小學語文一線教學實踐,就此談談看法,以供同行商榷和參考。
一、教師必須要有豐富的閱讀量
一節課中,作為導演的教師,離不開與學生的語言交流,教師“博古通今”,一張口就能給學生啟發;反之,教師是“井底之蛙”,一張口學生立馬感覺語文老師是一個沒有水平的人,會從心眼里放棄語文這一學科。我認為語文教師既然面對學生,就應該孜孜不倦、勤勤懇懇地增加閱讀量。學生知道的教師一定要通曉;學生不知道的教師一定要知道。在導演課堂內容時要注意語言得體、大方,閱讀知識的應用要恰到好處,且不能拖沓冗長。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而且潛移默化地誘導了學生在課外尋求知識的好奇心,從而培養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二、重視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小學生由于身心發展還不夠健全,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比較缺乏,教師必須從小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并對他們進行一定的閱讀指導。低年級學生可以從看拼音讀物、連環畫、小人書等簡易讀物開始,教師可以嘗試讓孩子將書中的內容及想法說出來,并讓孩子初步體會被別人認可和贊許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形成一種渴望閱讀的良性循環。進入中高年級,就要引導小學生記下自己喜歡的課文(課外文章)或者片段,讓學生說說喜歡的理由,組織學生把優美的文章大聲地朗讀出來,強化學生對優美文字的感受能力,讓他們學習并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指導并要求學生采取默讀、大聲朗讀、分組朗讀、表演等多種形式的閱讀方式了解文章的內容,掌握作者的寫作方法,初步感知語文或者“大語文”那種無法言表的美感,從而循序漸進地指導他們在閱讀中發現真善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此外,閱讀中要注意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創造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誘發學生的創新欲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放下架子,和學生打成一片,以同等的地位和學生共同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與學生真摯、坦率地平等相處,給學生創造勇于思考、敢于創新、暢所欲言、平等互助、合作探究的愛學、樂學、善學的教學氛圍。要積極組建并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語文興趣小組,如讀書小組、朗誦小組、記者小組、書法小組、讀報小組、創作小組、評論小組等,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及獨立分析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和寫作能力。
“悟”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它是學生通過初步略讀和再一次的精讀,讓學生浸透到文本的優美語言境界中,在閱讀中領悟語義,閱讀中領悟方法,閱讀中領悟感情,閱讀中領悟道理,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不要做一些不必要的指指點點,不要影響學生的閱讀情緒,讓學生真正沉浸在閱讀的快樂和感悟之中。
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授之以漁”
有了教師豐富的閱讀量的熏陶之后,就應著手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能?!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是說與其送給他人一條魚,不如教給他捕魚的方法,一條魚可以解決一時的饑餓,卻不能解決長久的饑餓,如果想永遠有魚吃,就要學會捕魚的方法。給他人傳授現有的知識,不如傳授給他獲取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得到魚是目的,捕魚是手段。如果老師只是滿足于對教材墨守成規的分析講解,或者直截了當告知學生結論,就只能算是“授之以魚”,“魚”只能解決一時的饑餓,而“漁”可以解決一生的生存。那么,怎樣才算教會學生閱讀了呢?
1.目的閱讀。就是:根據什么?要知道什么?
如我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介紹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教學古詩詞時給他們推薦《唐詩三百首》,教學《武松打虎》時指導他們看施耐庵的《水滸傳》,教學《孫悟空三大白骨精》時向他們推薦《西游記》……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字詞,品味優美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并寫出心得體會,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閱讀學習中,從而使整體閱讀能力得到提高。
2.盲目閱讀。就是無意識地閱讀,拿到什么,閱讀什么?
如我在課外活動帶學生上圖書館時,讓學生進門隨手拿一本書,不挑不揀,隨意翻閱,并在放學后安排學生寫出讀書心得。這種做法雖然有些牽強,但在交流心得之時,卻發現很多學生在說自己在上圖書館時,意外收獲了什么知識。這就培養了學生在陌生、突然、意外中獲得知識的興趣。
四、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
語文教學的關鍵是促進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基本技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實現這個目標不能單靠課本。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并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打破課堂和校園的圍墻,指導和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收集課外閱讀資料,吸收時代信息,引導學生向大自然和社會生活開放,將教材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這比教師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在講臺上比手畫腳的口述要具體、形象、生動得多。要通過有計劃的、大量的閱讀,以及進行多種閱讀方式的訓練培養學生閱讀的熟練技巧,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課外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具備較廣闊的認知能力和知識背景。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閱讀能力之后,就會比其他學生學得更快更好。
五、重視學生的閱讀運用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運用漢語言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閱讀教學也是如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把學生實踐作為教學主線,設計出操作性強、層次清楚、實效性高的實踐活動程序,讓學生參與閱讀實踐和情感體驗,著力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衡量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從小就著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在閱讀規范文字中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六、讓學生放飛思緒、凸顯個性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閱讀的目的是開闊學生視野,讓他們在浩瀚的知識中有獨立的創新,而不是以一家之言傳一家之言、以一孔之見傳一孔之見。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勝過老師,后人超過前人。閱讀過程中應盡可能放飛學生的思緒,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對文本的創造性解讀。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攝取知識的基本途徑。從小就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積累詞匯和語言材料,從而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語感能力大有裨益。當然,閱讀教學并不能代表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部,但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搞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需要廣大語文教師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