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淵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校要加強兩個課堂建設,加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讓媒體聯動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利器。
【關鍵詞】新媒體 優秀傳統文化 融入 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0-0061-02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高校應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使學生了解、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以及堅定不移的民族精神,同時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是高校教育和高校教育者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一、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現狀
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現狀。調研采取普通調查和重點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具體運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個人訪談等方法。選取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305 名在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 291 份,回收率為 95.4%。
1.當前高校中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不足
調查顯示有 4.6% 的同學認為自己非常了解,15.2% 的同學是稍有了解,68.3% 的同學比較模糊,11.9% 的同學表示一點不了解。
2.當前高校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度不高
高校學生有 64.2% 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應以繼承發揚為主,19.2% 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有糟粕也有精華,接受時要有所揚棄,9.9% 認為現今時代,傳統文化顯得過時了,保守了,6.7% 不關心也沒有什么認識。
3.當前傳統文化教育缺失嚴重
69.2% 的同學認為應試教育嚴重,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67% 的認為教材編寫不合理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興趣,15.3% 的同學認同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不相符。
4.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陳舊,形式老舊
63.2% 的同學認為本校缺少優秀文化的傳播載體,71.3% 的同學認為本校優秀文化傳播載體未給發揮作用,21.2% 的同學表示本校有官方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宣傳,有 15.6% 的同學表示不知道本校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
二、新媒體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困境
當今時代,高新技術催生媒介更新換代的頻率越來越高,網絡、手機、移動電視等媒體爭相迭起,虛擬社區、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在數字技術的整合下成為新媒體的主要形式。在新媒體環境里,中國的傳統文化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傳承困境,包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自身特點與新媒體的隔閡;追求娛樂至上的新媒體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沖擊;新媒體加劇多元化文化對傳統文化的侵襲。
三、新媒體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帶來了機遇
1.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是網絡時代帶來的新興媒體,如網絡電視、數字雜志、數字報紙等等,一般具有如下特點:(1)信息資源的海量性。新媒體具有超強的存儲功能,并且保存資源的存儲量大,時間長,檢索方便。(2)信息傳播的共享性。新媒體為廣大網民帶來了展現自我的新平臺,越來越多的網民通過網絡直播秀出自己,并通過網絡將自己創作的作品實現共享。(3)交流互動的虛擬性。新媒體為人們交流提供了虛擬共建,社區、微平臺、直播間等的出現為各類愛好者提供了在虛擬世界交流和活動的平臺,吸引成千甚至上萬的網民加入。(4)信息傳遞的動態性。新媒體傳遞的信息實時、快速,往往剛剛發生的新聞很快通過網絡傳播,學生通過手機上的各種媒體及閱讀器對新聞動態了如指掌。
2.新媒體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帶來了機遇
(1)新媒體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F今高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主要采用理論課教育,教師在課堂上傾情講述,但學生學習投入度低,師生之間的交流也很少。新媒體的雙向溝通平臺打破了傳統的單向灌輸教育的模式,讓受教育者有機會參與其中,與教師進行雙向溝通,發揮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溝通交流的橋梁作用。
(2)新媒體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圍。高校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對社會的探索逐漸增強,獨立和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的意識不斷提升,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也非常希望能被尊重。高校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學生是被動的參與者。
3.新媒體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帶來的挑戰
(1)多元文化對傳統文化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條件下,網絡的開放性給多元文化傳播提供了渠道。西方大片給人們帶來視覺刺激的同時,也帶有暴力、色情和個人英雄主義等元素,對傳統文化帶來極大的沖擊。
(2)學生沉迷網絡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傳承。新媒體時代帶來了“手機綜合癥”和“網絡綜合癥”,高校學生將太多的時間用于網絡游戲、淘寶購物、參與各類社交活動,缺少時間和精力去傳承傳統文化。
四、新媒體時代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
1.推動傳統文化類課程進“第一課堂”
課堂教學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發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場所,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可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選修通識課。另外,也可以鼓勵教師開設《四書》與中華民族精神、周易與中國文化、先秦諸子思想、唐詩經典研讀、兩漢文化研究等各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課程,為學生感悟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搭建堅實平臺。
2.加強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與融合
大眾傳媒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利用大眾媒體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我們必須加強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與融合,讓媒體聯動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利器。新媒體以其強大的功能和吸引力,讓文化的傳播方式發生了近乎革命性的改變,新媒體平臺傳播速度快、形式多元、互動性強的特點,使傳統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模式日漸受到挑戰,尤其是智能手機的發展,更是大大降低了知識傳播的成本,改變了人們接受知識的方式。高??沙浞掷眯旅襟w,拓寬傳播渠道,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 , 提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高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識教育的層面上,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效結合,切實貫徹到教育實踐中,教師質量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先決條件,教師要首先做到先受教、再施教,努力成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4.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強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感
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實踐學習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身心鍛煉的平臺。結合“兩課”教學的目標,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用身邊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主題班會、年級大會進行重點宣傳,引導大學生充分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5.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增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面
良好的大學校園氛圍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二者相輔相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有著無聲的軟影響,而學好傳統文化能更好的促進良好的校園氛圍的形成。一是充分利用學校宣傳部、團委、二級學院、學生社團等組織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加大宣傳力度。二是低年級利用自習時間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在班級內部開展學習傳統文化競賽。三是充分利用學校長廊、宣傳欄等條件 , 懸掛傳統文化條幅標語、警句格言等。四是邀請專家定期為大學生做傳統文化講座,通過與學者們的交流啟迪學生思考,從而達到宣傳傳統文化內涵,彰顯傳統文化精髓,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外化于形、內化于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7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黃高峰.當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0(3).
[4]閆素娥.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新探[J].教育與職業.2009(4).
[5]張國選.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